本文轉自:忻州日報

隨着低碳環保理念漸入人心,綠色也逐步成爲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和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帶動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邁出新步伐。在此背景下,綠色金融發展也取得長足進步。在1月25日國新辦舉行的金融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聞發佈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長李明肖表示,截至2023年末,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餘額達到27.2萬億元,同比增長31.7%。

可見,銀行信貸支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已經漸入佳境。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隨着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標準日益嚴格,銀行業金融機構助力綠色發展也面臨更高要求。對於銀行業金融機構來說,發展綠色金融還要更進一步,在堅持生態優先、集約發展的同時,支持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助力提高人民羣衆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更進一步,需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產品的研究和創新。

隨着綠色金融的發展,目前,金融機構已經逐步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以綠色信貸產品爲核心,輔以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綠色信貸產品又根據不同對象分爲對公綠色信貸產品和個人綠色信貸產品。儘管產品體系在健全,但從現階段來講,主力綠色信貸產品仍存在產品同質化較爲明顯等問題。因此,需要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增強產品創新能力,根據綠色產業的行業特點和企業不同需求,創新開發更多元化、更具特色的綠色信貸產品。此外,要開拓更多綠色信貸投放領域,逐步轉變現階段投向較爲集中的現狀,要重視更多種類產品的研究與開發,持續健全綠色金融產品體系。

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更進一步,需要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轉變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的思路。

無論是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還是綠色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普遍存在投入較高、週期較長但收益卻一般的問題。如果只注重考慮收益率,那麼銀行業金融機構很難實現對綠色產業的全面支持。因此,對於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在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綠色金融的同時,應結合行業特徵調整對收益率的關注,將重點放在支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上,拓展綠色金融服務覆蓋面,支持和推動更多企業抓住綠色轉型機遇,實現銀企共發展,將綠色金融服務更多向中小企業傾斜,更廣泛支持企業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更進一步,需要銀行業金融機構持續提升環境風險管理能力。

銀行與綠色產業企業之間存在環保信息壁壘,是造成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敢對企業進行支持的重要原因,也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存在的風險之一。過去一段時間,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取環保信息的來源較少且難以互相印證,就使得銀行的綠色金融業務管理難度偏大、風險偏高。而伴隨着政府部門對綠色低碳發展的愈加重視和ESG信息披露機制的逐漸完善,銀行業金融機構與綠色產業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已經有所改善。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而言,要繼續加強與政府和企業的溝通,重視環境信息的收集和監測,將環境風險納入風險管理。同時,運用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提升環境風險管理能力。 (據《金融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