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歐陽易佳

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王振常發言。受訪者供圖

近日,人民網金臺圓桌組織的“健康中國視野下的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暨系列活動啓動儀式”在京舉辦。在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王振常表示,健康醫療大數據已經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應順應新興信息技術發展趨勢,規範和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融合共享、開放應用。

以下,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王振常在會上發表的部分觀點:

我國醫學影像設備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其中部分CT和核磁等高端設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覈磁技術方面,我國自主研發的5T核磁設備填補了國際上的技術空白。至於CT技術,我國研製的超高分辨率骨質專用CT,其分辨能力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健康評估和疾病的精準診療離不開影像醫學,影像設備是關鍵環節,也就是高性能的醫學影像設備是獲取數據、解析數據的基礎。醫學影像設備雖然大多適用於人體從頭到腳的各個系統,但在特定系統的表現上並未達到最佳效果。未來的影像設備研發應聚焦更爲精細化和專業化的方向,如骨質CT、肺部CT等。這種針對特定器官的研發策略,不僅能夠提高檢查效果,確保該器官獲得最佳的影像呈現,還有助於降低成本。

當前,影像人工智能主要基於疾病或徵象開發的輔助診斷系統,在臨牀工作中,放射科的診斷思維則是按照特定部位進行觀察和分析,並最終形成診斷報告。在這種背景下,人工智能系統在開發和應用上與臨牀的診斷思維存在差異,在臨牀應用方面,尚未能完全達到開發人工智能時的預期效果。

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產品商業模式,打破時空壁壘,實現醫學數據的共享,已得到政府和各級醫療機構以及公衆的廣泛重視。共享的基礎在於互聯,醫學影像的互聯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放射科內部的數據共享互聯,使圖像傳輸和解讀得以順利進行;二是醫院內部的診療工作互聯,打破數據壁壘,實現影像數據和臨牀數據的互通,允許對患者進行360度全方位的醫學數據分析與共享;三是社會醫療資源的互聯,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跨區域、跨國家的互聯共享,以滿足社會的廣泛需求。

隨着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到來,醫學教育也需與時俱進,培養複合型人才,更好地應用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爲臨牀診療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