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暫緩、退出難,LP謹慎、募資難……GP生存空間越來越難,想要活着,就得要錢。

一方面,向LP募資變得不容易,另一方面,迫於LP的退出壓力,GP只能向項目方下手了。

一個明顯的感受是,這兩年市場上VC/PE與項目之間矛盾升級,其中的主要觸發因素,就在於“回購”上。

在退出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GP開始下場催收,讓被投企業回購,甚至險招、怪招頻出,把“回購協議”當成救命稻草。

退出難,回購成GP救命稻草

“難”在如今的一級市場,可謂是提及頻率最高的一個字了。

自2018年起,市場就逐漸轉冷,且情況一年比一年嚴峻,進入今年,一級市場難度升級,募資難、找項目難、退出難可謂是“關關難過”。

加之“3.15新政”與“新國九條”出臺,強監管的基調、高比例的現場檢查,更嚴苛的發審,要求一級市場的參與者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應對、和適應,這對於許多機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的統計,今年第一季度,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IPO成績創下近五年來的新低。

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LP端的壓力也激增。近期就有不少國資LP透露:今年面臨的業績壓力不小,爲了DPI考覈,主動向GP提出要適時調整策略”。

還有機構表示:“他們目前甚至面臨被LP起訴的局面,同時,新基金募資也不順暢。如今的市場環境,LP出手本就謹慎,加之過往基金退出遇困,更難以說服新/老LP持續出資”。

一邊是IPO難度增加,另一邊是LP追責和募資不暢的壓力,方方面面都需要錢,退出成爲機構“事關生死”的大事。

爲了應對挑戰,GP開始積極尋求多元化的退出機制,以緩解投資週期末端的資金回收壓力,回購就被不少GP視爲“救命稻草”。

某機構IR近期向我們表示:“他們這兩年投資的項目,基本都有籤回購協議,如今看來,也正是回購協議的簽署讓他們在退出層面的壓力不那麼大”。

他的言談中,似乎還帶有一絲慶幸之意。

儘管逼迫項目方籤回購條款這種行爲有違合理性,但在當下,卻是機構的常態化操作,甚至被視爲“明智”之舉。

退出成爲機構的頭等大事,機構開始使出渾身解數,回購、併購、S基金等多方並行,險招、怪招頻出,起訴成了家常便飯。

回購協議成爲VC/PE的“保護傘”,但卻是創始人身上的“枷鎖”。

企業的奪命藥

當前市場環境下,機構面臨更大的退出壓力,回購成爲了機構的“救命稻草”,然而對於企業端來講,卻成爲“奪命藥”。

日前,有消息稱:“某機構爲了退出,專門派出財務和法務人員到被投公司做盡調,嚴查被投公司的財務業績數據,且專門挑選企業新一輪融資或者有重大事件發佈的敏感的時期上門調查”。

企業方擔心下一輪融資受到負面信息影響,無奈只得同意機構的退出要求。

事實上,如上述企業同樣面臨強制回購的企業不在少數。

此前,紐諾教育創始人王榮輝還曾在社交平臺上發佈“創業者,該死嗎?”的靈魂提問。

近兩年,越來越多企業面臨被GP起訴的局面,背後核心因素都指向了“回購”。

有報道稱:某基金共投了20多個項目,除了2家倖免外,其餘全部被起訴”。

被起訴的項目中只有約不到1成的項目簽了回購條款,而未簽署回購條款的項目,機構會拿出當年的投資協議,專找漏洞。

在創業者看來:“過去簽署回購協議,多是一種象徵性的君子約定,而如今,卻成了擊敗他們的一劑奪命猛藥”。

因爲市場整體缺錢,機構與企業之間的信任關係崩塌,變得不再體面,爲了能夠拿回錢,機構甚至專門下場催收,一言不合就起訴。

如今,“機構與項目間的‘回購條款’已經成爲常態,‘不籤回購協議’反而成爲一件罕見的事情了”,一位投資人向我們坦言。

但對於成長中的企業來講,一旦觸發條款,帶來的傷害絕對是致命的,然而在GP端來看,如今的自己也處於生態位底部,爲了生存,有失體面又何妨。

被機構視爲救命良藥的“回購”,卻是企業的一道“奪命符”。

結語

當市場環境好的時候,投資人是收益神話的締造者,機構不缺錢,從業者是精英、是社會翹楚,是體面的代表。而市場環境不好時,機構的首要任務是生存,爲生計而奔波的人,活着纔是第一位的,“體面”當不了飯,更不值錢。

因此,在嚴峻的現實面前,機構開始各出奇招,一切只爲先活着。

而實際上,不論是項目還是GP,都面臨爲資金端交代的局面,面對越來越難的市場局面,對行業中的每一個參與者都是一場痛苦的重塑。但是面對上個週期股權投資市場狂飆突進留下來的一系列問題,也許正是需要不破不立,市場良性發展需要過程。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FOFWEEKLY”(ID:FOF_weekly),作者:FOFWEEKLY,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