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畢節日報

李發敏協助兒子行走

5月9日,在黔西市甘棠鎮的通村公路上,李發敏踩着單車,載着兒子小棟(化名)向學校駛去,小棟一隻手儘可能緊地扶着媽媽的腰,另一隻手拖着助行器,器械的輪子與地面摩擦得咕咕作響。

5年來,就在這條路上,李發敏把一對腦癱兒子人生希望的影子,拖得很長。

李發敏是4個孩子的母親,其中年長的兩個是一對雙胞胎。2008年,剛出生不久的孩子高燒不退、腹瀉不止,在輾轉幾家醫院問診後,被確診爲痙攣型腦癱。此後,求醫問藥與康復訓練幾乎佔據了這位母親的全部生活,“堅持”也成爲生活的主旋律。

“作爲母親,我想爲孩子們爭取更多選擇人生的權利。”李發敏憑着這個念頭堅持着,時間恍然流過。

2010年,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的支持下,兩個孩子做了手術,李發敏的堅持,迎來了第一縷曙光,她越發精心地學習康復訓練技能,堅持幫助孩子恢復行動能力。

2018年,在甘棠鎮聯新社區的協調下,兩個孩子被接入黔西市鐘山醫院免費進行康復治療,那時的他們,已經可以脫離助行器勉強獨立行走一段距離。剛入院時,負責康復訓練的醫生大爲震驚:“單憑非專業人士的輔助訓練,沒有強大的毅力,很難達到這種恢復程度。”

康復訓練很痛,也很苦。仰臥起坐、沙袋抬腿、平衡站立、邁步走路,兩個孩子做起來時常會伴隨強烈的撕裂感,“起初訓練時,經常看到他們滲出汗珠。”李發敏回憶。

本應像同齡人一樣跑跳的年紀,李發敏的兩個孩子卻要忍受疼痛。每一次康復訓練,她都要強忍眼淚,對孩子們藏起她的心疼,甚至會調侃幾句逗逗他們,“最起碼,我要教會我的孩子什麼叫樂觀。”

2019年,經過十餘年的堅持後,李發敏想讓雙胞胎接受更好的教育,二人中恢復狀態更好的哥哥小棟進入甘棠小學,弟弟小梁(化名)由政府組織教師及志願者送教上門,對其進行小學課程輔導。

在甘棠小學,每天清早都會有學生等在門口,看到騎着車、拖着助行器的李發敏母子,就會主動上前攙扶,這已經成爲在學生中間傳遞的一種習慣。

李發敏也時常關心學校裏的孩子們,經營一家小賣部的她,偶爾會帶來文具送給他們作爲回禮。

小棟雖然行動不便,但是學習成績很好,在學校裏,他會學着母親的樣子,盡最大能力關心同學,幫他們複習功課、講解難題。上學5年來,小棟已經成爲老師和學生們心中成熟、懂事的榜樣,而他卻覺得自己只是在學着媽媽的樣子做事情而已。

去年母親節,在學校的主題徵文“媽媽,我想對你說……”中,小棟寫道:“我的媽媽會難過,也會流淚,但是從不讓我們看見,於是我也學着她的樣子,把難過和眼淚藏起來,同學們說我很堅強,我卻覺得,是媽媽撐起我的脊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