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對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的國事訪問圓滿成功,在中國、歐洲和整個國際社會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習近平主席歐洲三國之行,在人們心中留下許多難忘的瞬間,也給處於變局中的世界以重要啓示。

(一)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

在法國,馬克龍總統除在巴黎爲習近平主席舉行隆重國事活動外,還特別邀請習近平主席前往對其有特殊意義的上比利牛斯省參訪。兩國元首夫婦在圖爾馬萊山口的驛站暢談,續寫“高山流水”佳話;

在塞爾維亞,武契奇總統率衆多政要赴機場迎接習近平主席。近2萬名塞爾維亞民衆齊聚塞爾維亞大廈廣場,揮舞中塞兩國國旗,熱情高呼“中國”的場景,令人感動;

在匈牙利,舒尤克總統、歐爾班總理共同爲習近平主席舉行隆重歡迎儀式。匈牙利姑娘歐拉·塔瑪拉時隔15年再次爲習近平主席獻花,讓人感慨中匈友誼歷久彌堅、蓬勃發展……

真摯的情誼,不是憑空而來,源自中國始終對三國以心相交、以誠相待。

中法作爲兩個有獨立自主傳統的大國,近年來在兩國元首引領下,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密切溝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河鋼斯梅戴雷沃鋼廠合作項目“救活一座廠,改變一座城,造福老百姓”的動人故事,在塞爾維亞家喻戶曉;作爲最早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歐洲國家,匈牙利在同中國的合作中收穫良多……

習近平主席歐洲之行的一幕幕溫暖畫面、一個個感人故事表明,中國的以心相交,得到了同樣真誠的回饋。

(二)相距萬里,也能實現共贏

中國同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三國相距萬里,但距離並不能阻擋友誼。習近平主席此訪期間,中國同三國達成的豐碩合作成果表明,只要相互尊重、相向而行,就完全可以跨越千山萬水,實現彼此成就、互利共贏。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中法關係處於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重要節點。訪法期間,習近平主席回顧總結中法建交60年的珍貴歷史、獨特價值和重要使命,強調雙方應該堅守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的建交初心,爲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用歷史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兩國元首進行長時間、高水平戰略溝通,就進一步發展中法關係達成多項共識。雙方發表關於中東局勢、人工智能與全球治理、生物多樣性與海洋、農業交流與合作4份聯合聲明,簽署近20項合作協議;

塞爾維亞是中國的鐵桿朋友,也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首個全面戰略伙伴。訪塞期間,兩國元首一致同意,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構建新時代中塞命運共同體。武契奇總統多次動情表示,中國平等對待塞爾維亞這樣的小國,讓塞爾維亞人民感懷在心;

匈牙利是最早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兩國關係駛入“黃金航道”。訪匈期間,兩國領導人宣佈,將中匈關係提升爲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匈方表示,將以匈牙利今年下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爲契機,推動歐中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承前啓後、繼往開來”“命運共同體”“全天候”,可以說是習近平主席此次歐洲三國之行的關鍵詞。此次舉世矚目的訪問,不僅實現了中國同三國關係的鞏固、強化、提升,對推進中國同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歐關係整體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三)團結合作,才能共創未來

隨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人類社會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種種全球性挑戰面前,團結還是分裂、合作還是對抗、開放還是封閉、共贏還是零和、前進還是倒退,考驗着國際社會。

習近平主席此次歐洲之行期間,深刻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傳遞中國經濟光明論的明確信息,強調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爲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帶來更多合作共贏的機遇。針對所謂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言論,用事實和數據解疑釋惑、正本清源。習近平主席還同歐方領導人就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深入交換看法。

習近平主席的系列重要宣示向世界清楚地表明,面對國際風雲變幻和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中國始終“不畏浮雲遮望眼”,堅持團結合作、和平發展、互利共贏,堅定地站在歷史正確一邊、人類文明進步一邊,願同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一道,攜手前行、共擔風雨、共創未來。

“中國的國家面貌和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一點從未改變,那就是我們和平良善的本性、博大包容的胸襟和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它根植於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生長於中國人民的靈魂深處。”

“我們不僅爲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爲世界人民謀幸福,不僅追求自身發展,也致力於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實現共同發展,這就是我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衷。強大的中國絕不是世界的威脅。”

習近平主席的話擲地有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