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晚報

從托起“朝陽”到守護“夕陽”

“老幼共託”探索“一老一小”難題

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人達到2.97億,占人口比重21.1%。2023年學前教育在園幼兒較上一年減少534.5萬人,已連續三年減少。一升一降間,從服務好孩子,到服務好孩子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成爲一些面臨招生困境的幼兒園不約而同的轉型選擇。

幼教老師轉行做養老、老幼兩代人共享服務……近日被熱議的“幼轉老”話題,其實在30年前的北京也曾有過先例。看似無奈的自救,未嘗不是一種因勢而變的創新探索,也是對時代變化的積極應對。

于波的第一家養老試點,老人們在做操。

止損

生源銳減 關停幼兒園

從大門進入園區,操場右手邊是幼兒園,左手邊一幢閒置的二層小樓,則是籌備中的養老服務中心……在山東濟寧,已在幼教行業耕耘21年的于波和妻子,正計劃開設第二家養老機構。算上去年由幼兒園轉型完畢的第一家,夫妻倆托幼轉託老、老幼共託的嘗試又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因起步早、動作快,這段時間他們的養老試點成爲不少同行企業,甚至政府部門的參觀調研對象。“我也是摸着石頭過河呀!”于波坦言,前方雖找不到可以對標的樣板,但“做這一行的心裏都清楚,必須做出轉變。”

21年前,于波的妻子崔瑾開設了第一家幼兒園,運營順暢。女兒出生後,于波辭職來幫助妻子,於2009年創辦第二家園所。此後,幼兒園以幾乎每年一所的速度擴展,到2021年,夫妻倆總計開設11家幼兒園,完整見證了行業的發展與火爆。

而如今,前所未有的挑戰擺在面前。2022年,在園幼兒銳減三分之一,以往“不用怎麼宣傳”就滿員的招生季變得無比艱難。通過向當地衛健部門瞭解相關數據,2023年春天,于波夫妻決定,關停3所幼兒園,暫時保留8所。“確實很惋惜,但現在還不是最難的時候,今年9月招生會更難,必須及時止損。”

600多公里外的山西太原,“小雨點幼兒園”原負責人李秀玲,也感受到了這一趨勢——作爲普惠幼兒園,也難以抵擋2022年春季生源大幅下滑的現實。去年下半年,她決定徹底轉型,將自己所屬的兩家幼兒園關停並進行註銷。

養老試點裏,老人們在上課。

轉型

養老服務 收益不能急

關掉幼兒園,做些什麼呢?考慮到一批跟隨自己多年的員工不能不管,于波努力尋找新的機會。逐年上升的老齡人口,引起他的關注。

很快,他註冊了佰善養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轉型養老服務,瞄準退休健康老人,辦一家“綜合體”式養老服務中心。爲老人提供活動娛樂空間,使用設備做身體調理。同時,延伸家政、陪診、護理等各類上門服務。“投資相對較小,幼兒園老師這個羣體,還能重新上崗。”

去年5月籌備,10月試運營,于波的第一家養老試點已服務了近千位老人,員工也在逐漸適應着轉變。“經過一段時間運營,大家慢慢感覺挺好,比幼兒園還輕鬆些。”

令他欣慰的是,養老試點獲得所在街道支持,提供了免費場地和政府補助,並將老年食堂、社區門診等陸續融入進來。“我們這邊老人還是比較缺乏類似空間和服務的,街道也有建設一刻鐘生活圈的需求,相當於我們承接了落地工作。”

關於收益,于波認爲“不能急”。養老中心收取來活動的會員每月120元費用,喫飯單獨算錢,每餐8元至12元,葷素搭配。“如果只靠到店收費,是遠不夠運營成本的,我們也不打算靠會員費賺錢。希望能擴大影響,多覆蓋一些用戶,提供上門服務包括適老化改造等,纔是以後盈利的渠道。”

關停幼兒園後,李秀玲也重新註冊了新公司,和于波一樣轉爲中老年活動業務。但相較之下,她更爲謹慎,選取“課程”這一細分領域,將原來幼兒園的場地改造一番,向山西本地一家中老年教育機構交了加盟費,成爲這家教育機構下的一個校區。日常,由教育機構提供老師,過來給會員上課,有舞蹈、模特等各種課程。

去年底纔開始籌備,運營至今剛幾個月,李秀玲覺得還談不上有什麼心得。據她觀察,近來幼兒園轉型加盟爲老年活動校區,陸續出現了好幾家,自己能否適應挑戰,路還得一點點探。

于波籌備的第二家老幼共託試點。

觀察

京城試點“向下兼容”多

視線轉至北京,作爲中國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北京對養老問題準備相對充分。圍繞“老幼共託”等,也曾有過一些探索。不同之處在於,北京多是以養老驛站、機構等作爲先期基礎,將其他服務如買菜、理髮、維修,甚至包括托幼等“融合”進去,而非在其他業態上添加養老功能。

例如,2019年記者曾探訪豐臺區首家“一老一小”融合驛站——福海棠華苑社區養老驛站。其將一層作爲老人活動區域,可提供老年營養餐、康復理療等基礎服務;二層則佈置爲設有防護裝置的兒童活動區,引入專業早教機構,爲0至3歲小朋友提供日託和親子活動。

2021年回訪時,尚有家長稱,自從有了驛站,“父母省了很多事,孩子也被照顧得很好。”而近日,記者再次聯繫養老驛站了解到,面向幼兒的日託服務已經不再做了。工作人員稱,驛站養老服務始終運行良好,二層也全部恢復爲服務區域,早教的撤出時間大約是去年年底,具體原因不太清楚。

據觀察,對於一視同仁的生源困境,目前北京市幼兒園的應對多體現爲“向下”兼容,即開設託班,將服務範圍延伸至0至3歲。出臺的相關政策也明確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幼兒園參與普惠托育試點。而如其他城市般“向上”徹底轉至養老行業,或“托幼”的同時也納入“託老”,暫未有典型案例。

探索

業態轉變 嘗試新模式

以全國數據來看,據《健康時報》評論文章顯示,目前我國擁有“老幼共託”相關企業36.2萬餘家,2023年新增註冊數與2022年同期相比,上漲20.3%。

熱鬧背後,記者也發現其中的些許共性,新加入的“託老”多在“活力老人”身上做文章,開發課程、活動、餐食等,模式上存在侷限性。雖然如此,市場的自發探索,正是新商業模式醞釀階段不可或缺的土壤萌芽。

事實上,“幼轉老”近期雖是個新鮮話題,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原崇文區永外街道辦事處,即將街道的4個託兒所、幼兒園合併成立長壽園敬老院。

據當時的報道,永外街道60歲以上老年人已經超過1萬大關,隨着生育高峯過去,學齡前兒童人口數量大幅度減少,形成幼兒人口下降、老年人口增多的狀況,托幼園所處於半閒置狀態。因此,街道辦事處投資40萬元,合併了4個託兒所和幼兒園,建成一所能夠容納50位老人的敬老院,對全社會開放。當然,近30年前的環境與業態都與現在有不小差別,但根據形勢做出調整的靈活變通,本就是社會“韌性”的體現之一,對當下仍有借鑑意義。

與第一家養老試點的徹底轉型不同,于波即將開業的第二家養老機構,與幼兒園放在同一個院內。在他的設想中,老人將孫輩送到幼兒園後,就可以留下來娛樂、用餐,充實白天的閒暇時光。笑言“摸着石頭過河”的他也沒有想到,自己竟成了那個被觀望、期待的“石頭”。在他的認知中,幼兒園只能服務孩子三年,養老可以服務老人很長的時間。“目前都還在嘗試中,希望能給大家探索出一個方向。”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報記者 魏婧

掃描二維碼看精彩視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