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出身自江蘇南通的陳錦石,帶着28人的農民務工隊伍以及東拼西湊來的5000塊,靠着手裏的一把泥刀、一隻灰桶,開啓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這段艱難的創業史,如今作爲企業文化的一部分,被放在中南集團官網的顯要位置。

回想着初創業那段艱苦奮鬥的歲月,眼下的陳錦石或許感同身受,但心境已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5月8日晚,ST中南(中南建設,000961. SZ)公告,公司股票收盤價已連續二十個交易日低於1元/股,可能被深圳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交易。股票也於5月9日開市起停牌。

退市名單上,自此又多了一家房企的名字。中南建設的股票價格,最終定格在了0.56元/股。

去年以來,港股房企新力的退市,拉開了出險房企退出資本市場的大幕。隨後的時間裏,藍光發展、中天金融、泰禾、陽光城、三盛控股等紛紛退市。其中多家,都是曾經的千億房企。

如今看來,這個退市潮仍沒有結束。

今年1月26日,泛海控股被深交所終止上市。而緊跟着中南建設之後,5月10日晚,*ST世茂(世茂股份,600823. SH)披露了可能被終止上市的第十次風險提示公告。

世茂股份5月10日收盤價0.49元/股,已連續十七個交易日低於1元/股。即使後續3個交易日連續漲停,也將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元而觸及交易類退市指標。提前鎖定退市。

對房企而言,退市並非其終點。雖然在二級市場的融資功能丟失,但企業的經營仍在繼續。這也讓外界好奇,退市房企的業績成色幾何?經營是否有所起色?

從一部分房企已披露的退市後首份年報來看,鉅額的虧損以及逾期待償債等,仍是這些房企需要直面的問題。

退市名單再拉長

去年4月,新力控股未能在規定時限履行港交所的復牌指引而復牌,最終在走過了短短4年的資本路後,無奈退市。

而它,也成爲了這輪出險房企首家被港交所摘牌的房企。

新力控股的摘牌,拉開了出險房企退市的序幕。此後不到一年時間,藍光發展、中天金融、美好置業、粵泰股份、宋都股份、嘉凱城、泰禾、陽光城、三盛控股等多家房企在兩地的交易所被摘牌。

據統計,僅2023年,共有12家房企從A股和H股退市,其中不乏千億房企。退市原因一項,A股房企多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均低於1元”而被摘牌,而港股房企則由於“主板公司的證券連續停牌18個月”。

地產行業的深度調整仍在持續,今年以來房企的退市潮也在繼續。

在中南建設及世茂股份之前,今年1月26日,泛海控股的股票在2023年11月30日至2023年12月27日期間,連續二十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於1元,觸及深交所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泛海控股股票摘牌。

與衆多觸及退市情形的房企一樣,中南建設與世茂股份也曾積極展開自救。

出險之時,中南建設曾拉來“國家+地方”AMC前來增援。今年2月,爲了挽救持續下滑的股價,中南建設披露了部分董事及高管自願增持股份的公告,包括施錦華等在內的6名董事高管,計劃自2月8日起6個月內,通過二級市場增持500萬~1000萬元股份。

據最新數據,截至5月6日,增持主體已經累計增持中南建設237.52萬股,增持金額約228萬元,佔總股本的0.062%。只不過增持計劃對股票的影響似乎並不明顯,4月開始,中南建設的股票價格持續下滑到1元以下。

而在4月20日,還有消息傳出,中南建設控股股東中南城建投資與太盟投資集團(PAG)及江蘇資產等機構就債務化解、股權交易等合作進行洽談。但這些消息也沒能對二級市場起明顯作用,4月24日,中南建設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中南建設”變更爲“ST中南”。並最終走到了摘牌退市這一步。

世茂股份也曾多次回購試圖擺脫退市風險。

5月7日的回購進展公告顯示,世茂股份在今年1月10日至5月7日期間,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股份117,419,371股,回購的總金額爲1.25億元。而去年6月27日至9月26日,世茂股份也曾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回購股份149,169,371股,回購總金額1.75億元。

除此之外,更多的房企也徘徊在退市的邊緣。據瞭解,目前的港股房企中,佳源國際、大唐集團、力高集團、匯景控股、新明中國、祥生控股、上置集團、大發地產等多家房企自去年3、4月份開始停牌,至今已一年有餘。

今年3月,因延遲發佈年報業績,包括碧桂園、上坤地產、億達中國、當代置業、融信中國、德信中國、正商實業、恆達集團等在內的多家房企也宣佈停牌。

虧損與逾期待償債壓力

2023年,中南建設營業收入684.88億元,同比增長16.01%;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52.9億元,同比減虧38.9億元。期內,世茂股份實現營業收入55.47億元,同比下降3.4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89.96億元,同比減少98.71%。

受整體市場環境影響,退市房企普遍面臨較大的經營及債務壓力。而與中南建設、世茂股份等即將退市的房企相比,已經退出資本市場房企的經營情況也廣受外界關注。

近日,陽光城、泰禾、藍光發展、中天金融均發佈了退市後的首份年報。總的來看,業績下滑、虧損以及鉅額的逾期待償債務,仍是這些房企需要面對的問題。

2023年,陽光城實現營業收入477.77億元,同比增長19.69%;實現歸屬於退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0.69億元,上一年同期陽光城虧損125.53億元,相比之下虧損有較大的收窄。

泰禾實現營業收入63.95億元,同比下降27.35%,實現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60.72億元,同比下降12.99%。

藍光發展2023年營業收入199.97億元,同比增長3.59%;實現歸屬於退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74.6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2022年的虧損249.42億元,同樣有較大的收窄。

去年,中天金融實現營業收入56.82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81.44億元。

期末,陽光城的資產負債率96.22%,泰禾99.66%,藍光發展136.42%,中天金融123.54%。藍光發展、中天金融的負債總額均大於資產總額。

逾期負債方面,於2023年報告期末,陽光城已到期未支付的債務(包含金融機構借款、合作方款項等)本金合計675.65億元。泰禾有已到期未歸還借款822.46 億元。

藍光發展已逾期未償還的短期借款及到期未償付的長期借款(含一年內到期)合計180.67億元。中天金融短期借款及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321.60億元,其中逾期的有息債務本金236.05億元。

較大的逾期未償還債務面前,這些房企手中持有的現金仍捉襟見袖。2023年,陽光城、泰禾、藍光發展、中天金融期末現金及現金餘額等價物餘額分別爲33.24億元、2.12億元、7.82億元、57.86億元。泰禾與藍光發展,手中的現金不足兩位數。

等待復甦與重生

雖然已經退出資本市場,但企業的經營仍在繼續。但如今持續低迷的地產行業能否迎來複蘇,仍是這些房企迴歸正常經營軌道的關鍵所在。

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1.2億平方米,同比下降8.5%;31個大中城市中,一線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面積同比下降0.7%,二線城市同比下降8.8%,三線城市同比下降10.6%,成交規模持續下滑的同時,城市也在分化。

從政策層面看,樓市去庫存開始成爲主基調,行業無疑迎來更寬鬆的環境。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會議提到,要結合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的新變化、人民羣衆對優質住房的新期待,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抓緊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促進房地產高質量發展。房地產仍是防風險的重點領域。

取消限購的消息也陸續傳來。

5月9日,杭州、西安兩城相繼宣佈,全面取消樓市限購政策。自此,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外,僅剩海南省、天津市仍處於部分放開限購狀態。而未來,這些地方的限購政策仍有望逐步調整。

只不過,在房地產經歷了長時間的低迷之後,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仍需時間驗證。而經歷業績下滑、虧損以及流動性日漸枯竭的房企,仍在通過自身努力等待復甦時機。

上述退市房企披露的年報,一些變化或值得期待。

2023年,陽光城、泰禾均實現了經營活動現金流的淨流入,其中陽光城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淨額6.95億元、泰禾2.66億元。2022年,兩家房企的該項目數據均爲負值。

藍光發展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6.11億元,雖仍爲負值,但相比2022年10.01億的流出,已經有較大的收窄。

經營活動現金流回正,是房企迴歸自身造血功能的第一步。

在年報中,泰禾提到,2023年度內,其全國各地的項目已收到的政府專項資金約14.5億元,在政策和資金扶持下,其在上海、北京和福州地區均有新交付的項目。

目前,泰禾已售尚未交付的項目已基本開工,分佈在北京、上海、福州和廣深區域,預計在未來2年內完成交付工作。項目銷售回款將按比例用於歸還貸款和保障公司日常運營。

泰禾特別強調提到:“公司未來12個月內具有持續經營能力。”

藍光發展也披露,目前已完成資產和負債底數的摸排,形成了風險化解方案的雛形。2023年內及期後截至2024年4月底分別已簽署的展期金額約26.14億元和6.41億元。

報告期內,其通過開發項目資金的封閉運行、引入墊資代建方、申請司法重整、申請紓困資金等方式優先保障交付前新增剛性經營性支出,並實現交付結轉項目23個。

文/樂居財經 李奕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