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13日消息,俄羅斯總統網站當地時間5月12發佈消息稱,俄總統普京簽署總統令,任命前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爲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祕書。普京當天還簽署總統令,免去尼古拉·帕特魯舍夫安全會議祕書職務,另有任用。

同時,普京提名此前擔任第一副總理的安德烈·別洛烏索夫爲俄國防部長。多家媒體表示,別洛烏索夫的任命是最大的意外,他是一位專門研究經濟的文職官員,並不以戰場知識著稱。

“平民經濟學家”別洛烏索夫將擔任俄國防部長 圖:資料

“平民經濟學家”將擔任俄國防部長

從未有過軍隊任職經歷

據新華網,俄羅斯媒體12日援引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消息報道,俄總統普京提名此前擔任第一副總理的安德烈·別洛烏索夫爲俄國防部長。

安德烈·別洛烏索夫於1959年出生在莫斯科,經濟學博士,曾長期從事經濟與科學工作,先後擔任過俄聯邦經濟發展部部長、總統經濟事務助理和第一副總理,被稱爲“平民經濟學家”。公開資料顯示,他此前從未有過軍隊任職經歷,也沒當過兵

此外,據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12日晚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消息,普京提名謝爾蓋·拉夫羅夫留任外交部長、謝爾蓋·納雷什金留任對外情報局局長、亞歷山大·庫連科夫留任緊急情況部長、弗拉基米爾·科洛科利採夫留任內務部長、康斯坦丁·崔琴科留任司法部長、亞歷山大·博爾特尼科夫留任聯邦安全局局長,維克托·佐洛托夫留任國民警衛隊總司令。此外,瓦列裏·格拉西莫夫仍留任武裝力量總參謀長職務。

俄總統新聞祕書佩斯科夫表示,紹伊古將負責管理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的相關事務,同時他還將擔任俄軍工委員會副主席。

據塔斯社報道,俄聯邦委員會需在一週內對相關提名進行審議並向普京彙報審議結果。如無異議,普京將簽署總統令對相關人員進行任命。

普京7日在克里姆林宮宣誓就職,開始其第五個總統任期。他於10日正式任命米舒斯京爲新一屆政府總理。普京11日簽署命令,批准米舒斯京提交的新的政府架構方案。根據法律規定,米舒斯京隨後將向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遞交有關新政府部長人選方案,經國家杜馬批准後由俄總統任命,其中國防部、聯邦安全局、內務部、司法部、緊急情況部和外交部等的負責人由總統與聯邦委員會協商後任命。

宮回應:符合國家整體利益

烏克蘭專家:壞消息

據參考消息,克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表示,這項安排是有道理的,因爲俄羅斯正在接近上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的情況,當時軍事和執法當局佔國家支出的7.4%。

佩斯科夫說,確保國防支出符合國家整體利益至關重要,這就是普京現在希望由一位具有經濟背景的文職人員擔任國防部長的原因

他說:“誰對創新更加開放,誰就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

報道指出,普京的新內閣名單肯定會得到議會批准,這是普京自2022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對軍事指揮部做出的最重大改變。


烏專家稱普京的新人事安排對烏克蘭來說是“壞消息” 圖爲普京資料圖

另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月13日報道,烏克蘭經濟學家阿列克謝·庫希表示,關於任命別洛烏索夫爲俄羅斯國防部長的提議對烏克蘭來說是個“壞消息”。報道稱,他猜測“一切正朝着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活動急升和俄羅斯軍工生產增長方向發展”。

庫希在臉書網站上寫道:“對我們來說這是個非常糟糕的消息,因爲我們的部長職位上是推行與別洛烏索夫政策正相反的人。你們可以自行判斷結果。”庫希認爲,別洛烏索夫在“創建俄羅斯經濟增長模式、深度結構轉型和適應制裁方面”發揮了作用。


紹伊古將負責管理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的相關事務

紹伊古此前已擔任俄防長近12年

據參考消息網2021年4月20日報道,1999年9月20日,紹伊古因“在極端情況下履行軍事職責所表現出的勇氣和英雄主義”被授予“俄羅斯英雄”稱號。

2012年11月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任命他爲國防部長。在被任命爲國防部長的同時,紹伊古以大將軍銜重返軍隊服役。

在新崗位上,紹伊古對武裝力量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俄羅斯國防指揮中心的成立將158個聯邦和地方權力機關、1320家國有企業和軍工綜合體企業合併成統一的部門間合作體系。23萬億盧布用於軍隊重新武裝,根據軍方資料,這使俄軍的現代化武器裝備率達到全世界最高的70%。相比之下,21世紀初,這個數字不到15%。

在紹伊古的領導下,軍隊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軍事行動。敘利亞軍事行動是後蘇聯歷史上俄軍首次參加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外的作戰行動。俄羅斯軍隊獲得了在遠方戰區遠程補給、保障和基礎設施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開展遠征行動的經驗。在敘利亞軍事行動期間測試了600多種先進武器和軍事裝備。

俄軍在克里米亞的行動被認爲是蘇聯和俄羅斯軍隊史上最有效的行動之一,讓俄羅斯兵不血刃地獲得了對克里米亞的管轄權。

俄羅斯科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阿列克謝·阿爾巴托夫當時表示,紹伊古曾長期擔任緊急情況部長,後來擔任國防部長,因爲他的工作讓國家領導人十分滿意。

編輯|段煉 易啓江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新華社、央視新聞、參考消息、公開資料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