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今年,我國全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黑龍江省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同時,分作物、分品種集成推廣優質高效生產技術模式74項,大面積提高單產。

在北大荒趙光農場,記者看到三臺大馬力機車正協同作業,一天就能完成2500畝地的播種。

擁有52萬畝耕地的趙光農場,主要以旱作農業爲主。今年當地在大面積提單產中,重點推廣大壟雙行栽培模式,不但能夠保水保墒,增加地溫,同時還能夠保持合理間距,最大限度利用光照促進作物生長。

在龍江縣的農田裏,隨着播種機移動,身後滴灌帶、種子和化肥一同被淺埋在120釐米寬的壟臺上。

龍江縣今年主推的這項技術是大壟雙行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它有效解決了大豆、玉米增加種植密度後田間管理不便的難題。

早在今年春耕之前,黑龍江省就編制了《大面積單產提升“五良”政策清單》,統籌國家和省級相關項目資金創設大壟密植規模主體獎補、優種優補、優機優補等政策,全力保障單產提升落地見效。

“格田改造”助力增產增收

黑龍江糧食生產已經連續20年獲得豐收,如何繼續提高糧食產能?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格田改造”是重要途徑之一。所謂格田改造主要是針對低窪地以及格田較小地塊進行改造升級,使低產田升級爲高產田,將“小池子”變爲“大格田”。這樣,在水面面積相同的情況下,池埂的減少,可使有效種植面積增加,農機作業也更加便利。

這幾天,北大荒七星農場迎來了插秧季,種植戶劉洪福今年種植水稻400畝。雖說家中的大小機械樣樣俱全,但過去水田大小形狀不規則,機車作業施展不開,產量上不去成了老劉的一塊心病。

由於每塊水田池子小,池埂多,不僅佔用了不少面積,還影響配套機械的作業效果和整地效率。這兩年,劉洪福在專家指導下逐漸對田塊進行改造,通過消埂擴池、土地平整後,零七八碎的地塊變成了大塊方格田,耕作立馬換了天地。

截至目前,北大荒已累計實施水田規模化格田改造1900多萬畝,佔水田面積的87%,今年計劃再完成280萬畝改造任務,助力大面積提單產。

在虎林市,當地一家合作社2000畝不規則的水田改造後,大型農機徹底替代了人工,讓今年插秧提速不少。

小方塊被改造成大格田,新增加了有效耕種面積。今年,黑龍江將新增高標準農田1400萬畝,不少地方正在實施“一路貫中、兩側爲田、四周布渠”的現代化高標準農田規劃新模式,減少佔地的農用路,提高耕地利用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