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倩 張宸萓 發自瑞士聖加侖

新浪財經日前在瑞士聖加侖峯會對話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資深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BCG亨德森智庫(Bruce Henderson Institute)的全球負責人馬丁-裏弗斯(Martin Reeves),也是《想象力機器(Imagination Machine)》的作者,知名戰略學家。

裏弗斯認爲,現在一個熱門話題就是新科技對公司戰略的影響。然而,如今包括AI在內的很多科技還處在技術發展的初期,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這就意味着我們無法像日常做戰略決定那樣,找準一個清晰的戰略目標,必須要不斷的適應和學習。

裏弗斯之前寫過一本書,叫“你的戰略需要一個戰略”(《Your Strategy Needs a Strategy》),主旨就是如果你要當下採取什麼戰略什麼纔是正確的戰略,那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我們必須要問在什麼樣具體情況之下,要做怎樣類型的戰略決定。

有一種是經典式的戰略方式。這種戰略方式不適應快速變化的形勢。

“你無法很容易的做出針對人工智能的戰略,因爲科技發展瞬息萬變,適應力更爲重要。’適應’就意味着沒有清晰的目標,或者至少目標是要不斷調整的。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要比競爭對手學的快一些。所以此處的關鍵詞就是“機敏靈活”,“適應調整”和“快速學習”。此時的戰略模式有五種:“適應性戰略”,“創新式戰略”,“展望式戰略”,“協同式戰略”和“生態系統戰略”。

“生態系統戰略”本身也是一種協同戰略,不是針對單一公司,二是針對一羣公司,也就是一個數字生態系統。

”我們並不知道人工智能會走向何方,但有些信號顯示,人工智能會在很多產業和生產流程中,帶來巨大的生產力收益。學界認爲生產力可以提升15%到20%,和歷史標準做對比就會發現,這個比例巨大。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採用了人工智能,那你也必須採用,否則你就無法取得“競爭對等持平”(Competitive parity)。但是,取得了競爭對等持平也不代表你會取得競爭性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領域。

現在很多人最大的誤區,就是把“競爭對等持平”誤認爲是“競爭性優勢”。

“很多AI科技是公開資源,很多數據訓練模塊也極其類似。有很多公司,即使是一些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公司,也在針對非常類似的產品進行競爭。與此同時,AI科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今天的結果是爲了成就明日的AI,使用者可能是下一位。”裏弗斯說。

從這角度而言,人工智能可以創造價值,提高生產力,卻未必能創造競爭力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三種途徑着手應對,首先是暫時性優勢。你的競爭對手依然可以拷貝你的技術,但你永遠要快一步。這種方式很難,因爲你要始終跑的比競爭對手快,但並非不可實現。

第二種途徑是增強已有優勢。你可能擁有很多客戶的信息和關係。AI可以放大這些已有的優勢。

第三就是很難被拷貝和超越的系統性優勢。這就意味着數據,IT,行爲,商業模式,學習系統等一整套的系統。這種優勢目前還沒有存在。我們有一些早期的人工智能科技浪潮,有電商體系,已經帶來了一些競爭性優勢。但接下來我們要看到的是更加複雜的商業體系,商業模式。

簡單而言,就像現在不會有任何一個公司說,他們的優勢在於使用蒸汽機,或者使用電。因爲現在每間公司都可以用電,每個公司都要通過獨特的商業模式取勝。在AI這個問題上也是同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