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出差一周,高密度的见了十几位老板。有一类问题的讨论频次很高,也很有共性: 

新业务应该如何快速起盘?

这里说的新业务,既包括创业公司的从0到1,也包括大公司里的新业务。 

这类问题,我们最近研究比较多,也有不少客户在咨询,我抽象出核心观点分享出来: 

1、新产品是后入局者,想要活下去必须找趋势

既然是新来的,难在挑战现有市场格局,所以就要找趋势。 

趋势的意思是,还没被完全发现和开拓的市场,有红利的。 肯定不是完全的创新,而是找到变化。 

举个例子,传统健身房靠卖卡赚钱,本质上赚的是「人不来的钱」,这让消费者非常不爽,办卡就非常谨慎,传统健身房的口碑也不好。 

这就是问题,也是趋势。 

乐刻和超级猩猩,解决了这个问题,赚的是「人来的钱」。也就是,你来一次,花一次的钱,或者是很短期的N次卡。 

这就是后入局者,解决了问题,抓住了趋势。 

所以,新产品不要硬抗和生切市场,而要去找有可能性的市场。

2、品类的选择,本质上就是选择了什么生意

在和某个客户讨论的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 这个业务的本质是个什么生意,属于什么品类?是消费品,还是服务?这就决定了后续的打法。

如果是消费品,核心是4P,重点在营销环节跑ROI。 

如果是服 务,提供的交付环节更多,那就会去找去切几个比较精确的圈层 , 一样可以快速 扩张,并不一定比消费品慢。 

这个问题判断起来比想象的难,考验决策者的认知。

举个例子: 

樊登读书(现在叫帆书)的会员卡,通常被认为应该是服务,因为是虚拟产品更接近服务的特质。 

但他们内部会认为,要用消费品的思路去卖卡,所以渠道、效率、ROI就很重要。再看樊登的直播间和樊登个人IP,这就是服务,不能追求量和速度。 

如果看不懂这两类业务的本质,以及品类定位不清晰,后面再怎么干也没戏。

3、做内容,不仅要懂平台,还要多和平台去碰撞

既然要做内容了,肯定要懂人家平台的生态、规则,甚至内部决策问题的方式,分工架构等等,谁让你在人家这吃饭呢。 

除此之外,还要多和平台规则去碰撞。 

平台规则像一堵墙,也像一条路,虽然会动态调整,但基本上是固定在那里的。 我们要真的去摸这面墙、去走这条路,才知道哪里有快速通道、哪里有坑要绕着走,这些规则里是不会写的。 

这个比喻是不是有点抽象,其实非常具体。 

有个客户自己做了6年的短视频了,一直在去摸平台的规则,代价就是被封号无数、罚款或间接损失上百万,但这几年对抗下来,对平台的理解是血淋淋的真实。 

和他交流,发现各种场景细节和玩法,他了如指掌,肯定比平台的人懂得多。 

以上就是全部。 

可能看起来有点零散,其实都出自「内容驱动增长」这个内核,本质都是内容与人货场的关系,这是我们的方法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韩叙HanXu”(ID:kenengyouxihanxu),作者:韩叙,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