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出差一週,高密度的見了十幾位老闆。有一類問題的討論頻次很高,也很有共性: 

新業務應該如何快速起盤?

這裏說的新業務,既包括創業公司的從0到1,也包括大公司裏的新業務。 

這類問題,我們最近研究比較多,也有不少客戶在諮詢,我抽象出核心觀點分享出來: 

1、新產品是後入局者,想要活下去必須找趨勢

既然是新來的,難在挑戰現有市場格局,所以就要找趨勢。 

趨勢的意思是,還沒被完全發現和開拓的市場,有紅利的。 肯定不是完全的創新,而是找到變化。 

舉個例子,傳統健身房靠賣卡賺錢,本質上賺的是「人不來的錢」,這讓消費者非常不爽,辦卡就非常謹慎,傳統健身房的口碑也不好。 

這就是問題,也是趨勢。 

樂刻和超級猩猩,解決了這個問題,賺的是「人來的錢」。也就是,你來一次,花一次的錢,或者是很短期的N次卡。 

這就是後入局者,解決了問題,抓住了趨勢。 

所以,新產品不要硬抗和生切市場,而要去找有可能性的市場。

2、品類的選擇,本質上就是選擇了什麼生意

在和某個客戶討論的時候,我提出一個問題: 這個業務的本質是個什麼生意,屬於什麼品類?是消費品,還是服務?這就決定了後續的打法。

如果是消費品,核心是4P,重點在營銷環節跑ROI。 

如果是服 務,提供的交付環節更多,那就會去找去切幾個比較精確的圈層 , 一樣可以快速 擴張,並不一定比消費品慢。 

這個問題判斷起來比想象的難,考驗決策者的認知。

舉個例子: 

樊登讀書(現在叫帆書)的會員卡,通常被認爲應該是服務,因爲是虛擬產品更接近服務的特質。 

但他們內部會認爲,要用消費品的思路去賣卡,所以渠道、效率、ROI就很重要。再看樊登的直播間和樊登個人IP,這就是服務,不能追求量和速度。 

如果看不懂這兩類業務的本質,以及品類定位不清晰,後面再怎麼幹也沒戲。

3、做內容,不僅要懂平臺,還要多和平臺去碰撞

既然要做內容了,肯定要懂人家平臺的生態、規則,甚至內部決策問題的方式,分工架構等等,誰讓你在人家這喫飯呢。 

除此之外,還要多和平臺規則去碰撞。 

平臺規則像一堵牆,也像一條路,雖然會動態調整,但基本上是固定在那裏的。 我們要真的去摸這面牆、去走這條路,才知道哪裏有快速通道、哪裏有坑要繞着走,這些規則裏是不會寫的。 

這個比喻是不是有點抽象,其實非常具體。 

有個客戶自己做了6年的短視頻了,一直在去摸平臺的規則,代價就是被封號無數、罰款或間接損失上百萬,但這幾年對抗下來,對平臺的理解是血淋淋的真實。 

和他交流,發現各種場景細節和玩法,他了如指掌,肯定比平臺的人懂得多。 

以上就是全部。 

可能看起來有點零散,其實都出自「內容驅動增長」這個內核,本質都是內容與人貨場的關係,這是我們的方法論。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韓敘HanXu”(ID:kenengyouxihanxu),作者:韓敘,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