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肖世清    每經編輯 張益銘

2024年5月15日,“互換通”上線將滿一週年。據央行披露的數據,截至2024年4月末,“互換通”渠道下已有58家境外機構投資者入市,4月日均交易量超過120億元。

爲進一步滿足市場需要,央行及香港證監會、香港金管局支持“互換通”業務功能進一步優化,包括新增以國際貨幣市場結算日爲支付週期的利率互換合約(IMM合約)及歷史起息合約,支持前端費及合約壓縮等功能,同時將“互換通”費用優惠再延長1年。

業內人士預計,新功能推出後,境外投資者的交易積極性和活躍度將進一步提升,也有助於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特別是長期資金,投資中國債券市場。

上線近一年,最新日均交易量超120億元

作爲全球首個衍生品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可令境外投資者直接交易和結算在岸人民幣利率互換產品的基礎設施“互換通”,上線即將滿一週年。

據央行5月13日公告,“互換通”上線以來,交易清算等機制運轉順暢,境內外投資者踊躍參與,交易量穩步增長。截至2024年4月末,“互換通”渠道下已有58家境外機構投資者入市,包括境外主權類機構、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資管公司等各類型合格機構投資者,覆蓋1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共達成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3600多筆,成交名義本金總額近1.77萬億元,日均交易量從上線首月不足30億元增長至2024年4月的日均超過120億元。自“互換通”上線以來,境外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的持債餘額累計增長近8000億元。

我國債市已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互換通”的啓動爲境外投資者提供了更爲便利的利率風險管理渠道。有研究人士此前曾談到過,境外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國內債券中,利率債佔比較高,包括國債等信用風險較低的券種。從交易的角度來說,境外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的是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套保工具足夠豐富。

從上線近一年的交易數據看,“互換通”受到廣泛歡迎和關注。中銀香港全球市場部總經理朱璟表示,這主要還得益於其可以大幅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和清算成本,讓持有中國債券等人民幣資產的境外投資者可以更好地實現頭寸風險管理的目標。

推出新功能,費用優惠再延長

“互換通”是繼“債券通”後,我國債市對外開放進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其從2022年5月發佈至2023年5月上線僅用了一年,也彰顯出我國債市堅持穩步對外開放的決心和努力。在此次上線一週年之際,爲進一步滿足市場需要,兩地監管部門對“互換通”業務功能作了進一步優化。

一是豐富產品類型,推出IMM合約。其具有標準化程度高、與國際主流交易品種接軌等特徵。“在境外利率互換市場,IMM利率互換合約是市場主流的交易品種,比如美元SOFR利率互換和人民幣NDIRS交易。一方面IMM合約起息日固定,有助於投資者管理定盤利率風險,更好地開展各種投資策略和管理利率風險;另一方面,國際投資者可以使用相同IMM日期的不同利率互換合約開展各國利率之間的宏觀對沖交易,更好地滿足全球投資者的需求。”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部總經理陳志明分析稱。

二是完善配套功能,推出合約壓縮服務及配套支持的歷史起息合約。據瞭解,合約壓縮是國際清算機構爲投資者廣泛提供的集中清算增值服務。境內外投資者可以對買賣方向相反、合約要素符合匹配規則、已納入集中清算的利率互換合約進行壓縮,減少存續期合約數量和名義本金,便利投資者更好管理存續期合約業務規模,降低資本佔用。歷史起息合約主要用於配合合約壓縮功能使用。

三是推出其他便利舉措。兩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將同步推出其他系統優化和優惠措施,將“互換通”費用優惠再延長1年,對於境內外投資者通過“互換通”開展的交易清算費實行全額減免,促進降低業務參與成本。

有助於境外投資者更好管理利率風險,投資中國債券市場

根據外匯交易中心此前披露的名單,“互換通”首批做市商有20家金融機構,包括中資銀行10家、外資銀行6家、券商機構4家。多家機構人士均表示,將在“互換通”業務中持續發揮連接中國內地與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橋樑作用,助力中國金融市場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

同時,機構人士普遍認爲,“互換通”優化舉措的推出有助於境外投資者更好地管理利率風險、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滙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兼資本市場及證券服務部聯席總監張勁秋表示,“互換通”優化舉措的推出有利於境外投資者更有效地管理現金流、在交易中提高保證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加強境外投資者參與內地銀行間利率互換市場的便利性。隨着一系列優化功能的上線,預計境外投資者的交易積極性和活躍度將進一步提升,這也有助於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特別是長期資金,投資中國債券市場。

朱璟也表示,相信隨着“互換通”的進一步優化,更多境外主權投資機構、保險公司、基金等已投資中國債券的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券市場的積極性會被進一步激發。

央行稱,下一步內地與香港監管機構將指導兩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機構,繼續穩妥有序推進“互換通”業務合作,持續完善各項機制安排,助力穩步擴大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