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合肥晚报

上月末,2024年第一季度“蜀山好人”名单出炉,作为名单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小庙镇新民村建设组村民朱守珍感到意外又荣幸。她反复强调,自己并没有太大的成就,“唯一值得说的,就是我的6个子女都平安长大了。”

“哥哥、嫂子留下的孩子,都成了我的孩子”

5月9日,记者来到小庙镇新民村,61岁的朱守珍早早地候在了家门口。虽然右手有残疾,但她仍将屋里屋外打扫得一尘不染。穿上崭新的服装,朱守珍摩挲着衣角,温柔且自豪地说着,“瞧,这衣服是大女儿给我买的,裤子是二女儿买的,鞋是三女儿买的!”

朱守珍口中的女儿,实际是和她毫无血缘关系的侄女。22岁那年,她嫁给了同乡青年孔凡树。2年后,孔凡树的哥哥因病去世,隔年,嫂子离家改嫁,留下4个未成年的侄子、侄女。

“那年,我的大儿子年仅1岁,小儿子还未出生。我没想太多,孩子总要有人管,1个也是养,5个也是养,我就把他们都接到我家来了。”所谓的接到自己家来,就是将原先隔开几间房的草堆拆了,打通房屋,一起生活。

朱守珍的大女儿孔祥云如今已有了自己的孙子,但亲生母亲离家的那段日子仿佛还在眼前,“那时候我们放学了就站在家门口望,每天都在盼望妈妈什么时候回家,直到有人告诉我们妈妈不会回来了,没过多久,二妈就把我们接回了家。”

“亲疏无别,亲儿子也叫我们‘二爷二妈’”

嫂子离家那年,朱守珍自己的大儿子孔祥波刚满1岁。对于他而言,堂哥堂姐们就是自己的亲生哥姐。从记事起,孔祥波听着哥哥姐姐们称呼父母为“二爷二妈”,便也跟着叫“二爷二妈”。

几个孩子中,年纪最大的孔祥胜,明白这是弟弟跟着自己叫错了,“作为亲生儿子,弟弟当然应该叫他们爸妈,但二爷二妈并未纠正,让弟弟跟着我们叫,‘将错就错’了三十多年。”聊到动容时,已有缕缕白发的孔祥胜眼含泪水。

“不管怎么叫,还不都是我们的孩子?”对于被亲生儿子称呼为“二爷二妈”这件事,朱守珍和孔凡树一笑了之。他们都觉得,面对四个孩子敏感脆弱的内心,其他两个孩子叫错称呼,是再小不过的事。“我们怕孩子们觉得亲疏有别,故意没有纠正,6个孩子统一称呼,大家心里都好受。”

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

她拒绝他人收养孩子

采访的过程中,朱守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想太多”。丈夫的哥哥病重时,曾叮嘱朱守珍夫妻二人,希望他们能帮忙照顾四个孩子。朱守珍一口答应了下来,没考虑过自身的困境,她说,自己当时没想太多。

嫂子离家时,13岁的孔祥胜上学归来还要为三个妹妹做饭洗衣,朱守珍将他们接来自己家里时,同样没想太多。一家8口虽刚满足温饱,但其乐融融的氛围总让朱守珍欣慰,自己当初没选择错。

当邻村的村民想收养自己最小的女儿孔祥秀时,朱守珍还是没想太多,“我只有一个态度,不可能,她还那么小,怎么能离开我,离开家人呢?我们一家人必须得整整齐齐!”

“四间房打通后,我们八口人睡在三张床上。”孔祥云告诉记者,她和两位妹妹睡在一起,大哥孔祥胜自己睡,两个弟弟则跟着二爷二妈睡,“小时候的日子对我们来说,欢笑和温暖比悲伤多了太多。”望着三姐妹曾经住过的房间,孔祥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她说,在黑夜和孤独中,是二爷二妈紧紧拉住了他们的手,一家人从未有过分开的念头。

儿孙反哺 28口人四代同堂尽享天伦之乐

如今,孔凡树和朱守珍的大家庭枝繁叶茂,儿女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原本的8口之家已成为拥有28口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朱守珍的仁善,不仅春风化雨般地浸润着6个子女,还赢得了女婿、儿媳、孙辈的认可。

“我们几个人谁有空谁就回来看二爷二妈,大家都在合肥周边,基本每周都有人回来。”孔祥云说,二妈的付出,被自己的丈夫牢牢记在心里,谈及回家看二老,她透露丈夫比自己跑得还勤。“有时我要带孙子,我丈夫就为二爷二妈送点菜,看看家里有什么要帮衬的,他心思细腻,总要看到二老很好,才能放心。”

孔祥云回忆,有一年丈夫来看二妈时,偶然得知她胳膊不舒服,回到家后丈夫辗转反侧,自己便提议过几天带二妈去医院看看。“他听我说过几天再去,表现得比我还激动,说什么都不肯等,天亮了就开车来接二妈去医院。”

采访快要结束时,朱守珍从菜地里摘了些许生菜,一个人佝偻着腰在院子里洗着菜。孔祥云帮着洗完菜后,站到一边抹起了眼泪。她告诉记者,二妈操劳了一辈子,老了落下了不少病,前些年三姐妹为她买了条金项链,她留到今天都舍不得戴,“都想她能对自己好一点,但节俭惯了的她又怎么能改呢?”

“别看我二妈这么瘦瘦小小的,她是整个家庭的主心骨,孙子、重孙子们都乐意亲近她,在二妈身边呆着,心里踏实。”孔祥云说。

合报合爱同行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 全媒体记者 王雅雯/文王浩/摄 实习生 宣如月 通讯员 曹文艳 徐为军 孙雨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