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不僅對於當時的大明朝來說,是名揚天下、造福千秋的航海活動,對如今的我們來說,其不畏險阻、勇於探索的精神,也值得瞻仰與學習。

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學習如何跟生活的地球相處,曾經是懼怕自然的力量,對四季輪換、驟雨狂風驚慌失措,通過供奉神靈,期望獲得保佑。

而隨着文化的傳承發展,大家開始研究並嘗試征服自然,神祕莫測的海域,則是其中翹楚。

一度到宋代以前,都沒有專業的航海指南,這說明漫長的千百年時間裏,海洋就跟玄幻小說中的結界般,隔開不同的大陸,南北半球居住的人,可以全然不知對方的存在。

——唯有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佼佼者,纔有機會領略大海之外的風光。

那麼就有一個問題浮現出來,鄭和的船隊到底是怎樣橫穿印度洋的?畢竟那會兒可沒有造出發動機,是什麼黑科技支撐他完成解鎖大海這樣一個令人震撼的成就。

雖說當時沒有發動機,但古人的智慧卻不容小覷,且從多個方面來分析鄭和掌握的黑科技。

一、航海指南

首先是航海指南方面,成書於元末明初的《海道經》,已用羅盤來指引方向和航程,並有十分詳細的對許多航線的描述。

南宋時期的《諸藩志》裏,也記載出羅盤的干支位置。

可見當時的航海家們,已有很深的理論知識,即使有據可考的專業指南《海道經》,對方向的形容還是東南西北這類頗爲含糊的,但實際應用領域,卻能清晰由羅盤定方位。

鄭和在出發前,必然會對這些知識融會貫通,並且他還十分有天賦,能舉一反三,站在前輩的基礎上,締造出更深的建樹。

之所以有此結論,是從《鄭和航海圖》倒推出來的,這個記錄中,航海信息運用大量專業術語,遠比在他之前所有著作都要深入。

——如航海信息的計量單位已經不再是方位,而是更、託、指這樣明確的,代表着在航海過程中更不容易迷失方向。

並且,鄭和還首創出短時段記時法。

在此之前,對於航程時間的記錄都採用晝夜來形容,他則通過測速來計算每一段精確的里程,效果自然非常明顯,可以提前預知到島嶼暗礁的位置,有助於避開保證安全。

老話常說“盡人事聽天命”,海洋對如今的人類,研究的都不太夠,更何況是600年前的明朝。

可就在充滿着未知危險的情況下,鄭和橫渡印度洋,絕不是隻靠着一腔孤勇,而是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第一個黑科技,就是集當年所有航海知識爲一身,再做以創新。

二、航海技術

緊接着爲各式裝備和航海技術,鉛錘測深就是相當出名的一個黑科技。

——造型大概是把鐵錘底部做成凹陷,填充進油脂等物,繫上繩索,放入海中既可以測深淺,還能通過油脂帶出的泥砂,來判斷海底是泥質、沙質還是石質,從而決定航線。

鉛錘測深從北宋時期就廣爲應用,直到清朝都是航海必備之物。

而過洋牽星術,也是首現於鄭和的技術,將天文航海知識跟緯度航行法相結合,判定起方向來會更得心應手。

由此可見,鄭和對航海中需要了解的方位、航程、水深及星高,都已有當時最前沿的研究,等於說在盡人事這一塊,鄭和花費大量的精力做到了。

剩下的就是天命,航海是一件危險係數極高的事情,就像那句“知道再多的道理,也難以過好這一生”,一場暴風雨,就能把所有的計劃全盤打破。

三、航線與氣候的研究

爲了能最大程度縮小氣候帶來的未知影響,鄭和也做了許多功課。

首先就是航線的選擇,充分考慮到季風的變化特點,出發港會選屬於亞熱帶季風影響的地區,如福建長樂港。

而航線也會把所有地域的季風都算清楚,好比記載中從福建長樂-爪哇-蘇門答臘-古裏-忽魯謨斯這一次航線。

就會先利用北半球亞熱帶東北季風,再借南半球的熱帶西北季風、熱帶東南季風等,通過整整一年半的時間,跟着季風的轉變來順勢完成航線,讓一路都順風順水的。

雖說鄭和船隊的木帆船,也有槳能划動前行,但這屬於應急方案,除非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輕易不會採用,大多數的航行,靠的都是風帆。

船員調整風帆來獲得最大的風力,因而各個地區的季風就顯得很關鍵,畢竟逆風而行,哪怕一船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力士也遭不住。

鄭和把橫穿印度洋直到非洲這一路的季風都算明白的話,不光可以藉着順風來航行,還能對是否有暴風雨提前做個預判,最大限度的讓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氣候不會遷就人的行程,只能人去適應它,所以沿途訪問國家的安排,也有一定的門道。

好比鄭和的船隊會分出主次,每到一個地區,就會有多支船駛往不同的國家,匯合的時間點提前定好,以便能完成一年半這個來回航時。

之所以要卡在一年半回國,而不是秉持着既然出去了,就多待一陣子,把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原因還跟季風有關,錯過提前計算好的各地季風變化,就會面臨總有一地不適合航行這樣的尷尬局面。

與其一堆人在異國他鄉等風來,還不如回國,就算仍有許多任務尚未達標,也可等下一次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再走一趟。

由此可見,明代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也並非是爲文學創作的誇張寫法。

從鄭和對全球氣候的提前預算,能看出當時的天氣預報本事也非同一般,在沒有現代科技設備的幫助下,都竟然可以如此精準的算出各地的季風,不可謂不是黑科技。

所以鄭和七次下西洋後,理論跟實踐相結合,就讓明朝的航海突飛猛進。

明中葉成書的《順風相送》,就是十分成熟的航海指南了,裏面運用的都是非常專業的詞彙,從各式精確的數據來讓航線成爲後面航海者的必讀教科書。總結

綜上所述,明朝雖然沒有發動機,但鄭和有許多的黑科技,理論知識方面,有航海著作《海道經》等,還有未書面記載,但流傳在航海家之間的各種航海術。

鄭和將其整理跟研究,創新出短時段計程、鉛錘測深跟過洋牽星術這樣的航海黑科技,對於關鍵的航向、航深、水深及星高這四種數據有了精確的瞭解。

並且在對於大自然的駕馭方面,鄭和也十分精通,他對沿途航線所經之地的季風都洞若觀火,測算出每個地區的季風變化規律,趁勢而爲,順風順水就解鎖了新地圖。

另外鄭和還擅於管理船隊,如此大型的航海任務,他卻將主、分船隊之間各自出發和匯合的路線及地點安排的明明白白,大家有條不紊的跟着計劃走,也算人力管理方面的黑科技了吧。

就因各種“黑科技”的疊加,才使得鄭和船隊實現了在當年難於上青天的航海任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