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揚子晚報

原本喫海藻的它們爲何瘋狂喫塑料

專家:輪蟲喫塑料只是“被動攝入”,會加速微塑料“遷徙”

你知道嗎?鄱陽湖裏有一種小蟲子,專門“喫塑料”!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發佈了一項關於輪蟲攝入微塑料的研究,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研究結果顯示:海水和淡水中的輪蟲可以攝取和分解微塑料,然後生成納米塑料顆粒排出體外。“微塑料”到底是什麼?輪蟲對微塑料的攝入和分解,對於塑料污染到底有啥影響?記者邀請多位專家進行了解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輪蟲攝取和分解塑料 排出納米塑料顆粒

一直以來,塑料污染都是備受關注的全球環境問題。從海洋到土壤,從植物到人體,塑料顆粒彷彿無處不在。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海水和淡水中的輪蟲可以攝取和分解微塑料,然後生成納米塑料顆粒排出體外。

科學家們在南極的磷蝦體內發現了微塑料,這些磷蝦能夠將微塑料消化成納米塑料,並以更小的形式排泄迴環境中。這一發現令人震驚,也引發了人們對其他環境是否存在類似現象的思考。

隨後,科學家們選擇了鄱陽湖的輪蟲作爲研究對象。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溼地生態系統。其中,輪蟲作爲一種常見的水生動物,它們是一種濾食性生物,依靠口器過濾水中的細菌、藻類等有機物爲生。在鄱陽湖等富營養化水體中,藻類等有機物豐富,爲輪蟲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

然而,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原本只喫海藻的輪蟲,在鄱陽湖中竟然瘋狂地喫起了塑料。根據研究數據估計,輪蟲每天在鄱陽湖一共能產生1.33億億(1.33×10^16)個納米塑料顆粒!攝入微塑料對輪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微塑料在輪蟲的消化道內佔據了空間,干擾了正常的消化過程。這可能導致輪蟲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物質,影響其生長和繁殖。其次,微塑料還可能對輪蟲的生理機能產生負面影響。

微塑料污染有多嚴重

看不見摸不着,但“覆蓋面”很廣

“微塑料”指的是微米塑料、納米塑料等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南京工業大學生物與製藥工程學院董維亮教授介紹,微塑料肉眼見不着,我們也無法直觀感受到,但它的“覆蓋面”可比一次性塑料包裝要廣得多,要是拿一個塑料瓶子放在風口,經年累月日曬雨淋,瓶子能產生很多的微塑料顆粒。

一週喫下一張“銀行卡”

董維亮介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塑料製品,都會與微塑料打交道,“科研工作者有一個研究數據,一個人一週喫下去的塑料顆粒,大約是一張‘銀行卡’大小。這些微塑料顆粒絕大部分排出了體外,小部分會進入人體的細胞、血液,在人體內無處不在。”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鄒欣慶教授團隊對微塑料的生態效應進行過深入研究。“微塑料目前已遍佈海洋,科學家在海洋生物、海水、海洋沉積物等不同海洋介質中都發現了微塑料,甚至在萬米深的馬裏亞納海溝裏都有。”

微塑料是怎麼進入萬米深的海溝中的?鄒欣慶解釋,絕大多數微塑料是從河口和海岸進入海洋的,其丰度在部分河口區域可高達每立方米數萬個顆粒,這些微塑料顆粒在洋流的搬運下,會迅速進入海洋的各個角落,包括萬米深淵,而生活在海洋中的各類生物,也會不同程度地攝入海洋中的微塑料。

微塑料污染已成爲全球性問題

據悉,微塑料具有比表面積大、疏水性強的特點,可以吸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重金屬以及藥品和個人護理產品等污染物,產生複合污染。

按照這個結論,一口水喝下去,豈不是同時吞下若干個“微塑料”顆粒?這水還能喝嗎!董維亮表示,不要過於恐慌,“微塑料”的概念之所以被迅速普及,得益於技術檢測手段的發展,“以前是測不出來,並不是沒有。伴隨着儀器的發展,現在通過儀器,大家能檢測出‘微塑料’的存在了。”

微塑料對人體到底有多大危害?記者瞭解到,目前科研人員還沒有完全“統一結論”。但微塑料對於生態的影響倒是顯而易見的,據悉,近年來環境中的(微)塑料濃度不斷增加,微塑料污染已成爲與臭氧耗竭、海洋酸化、氣候變化等並列的全球性環境問題。

輪蟲“喫”塑料,能控制塑料污染嗎

力量微弱,還會加速微塑料的“遷徙”

喫塑料只是“被動攝入”

輪蟲對於微塑料的分解,是不是控制微塑料污染的有效方式?董維亮表示,輪蟲對於微塑料的攝取和分解,並不是一種“主動行爲”,而是被動狀態下的攝入。“輪蟲有幾億年的生存歷史了,什麼‘好喫’,什麼‘不好喫’,它清楚得很。”董維亮說,“我們管塑料的分解叫‘降解’,能夠降解微塑料的並不止輪蟲這一種,通過研究,科研人員發現,麪包蟲、一種磷蝦,還有某種細菌都能對微塑料產生降解作用。”

專家介紹,動物通過攝入再分解微塑料的過程,本質上都是微生物在發揮着降解作用。“輪蟲的胃酸會破壞微塑料的高分子結構,進入腸道後,腸道微生物會分泌一些酶來降解塑料。”專家解釋輪蟲攝入的絕大部分微塑料顆粒還是會停留在體內。此時,如果再有魚類或者其他物種將輪蟲當成了食物,那麼微塑料顆粒將會進入生態循環系統,開始自己的“生物學大遷徙”。

靠蟲“喫”只是“冰山一角”

“環境中的微塑料,只能靠細菌來分解,但塑料的品種很多,不能全靠細菌。”專家介紹,目前對於塑料的處理有多種方式,如基礎的焚燒和填埋,還有國家大力倡導的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可降解塑料多半採用生物製造的方法來合成,通過微生物發酵煉成塑料。未來,降低成本,提高材料性能是可降解材料拓展應用的關鍵。”

目前,科研工作者正在努力探尋的方向是塑料的“循環”。董維亮和他所在的南工大科研課題組,正與歐洲科學家一道,爲了實現塑料製品的食品級循環而努力。“循環有兩種概念,我們喝過的礦泉水瓶子,拿去分解後製成滌綸,用來製作衣服,這屬於降級循環。但我們的目標是食品級。”董維亮解釋,食品級循環的概念是,通過生物酶的分解,將礦泉水瓶子重新變成單體進行再聚合。

微塑料“無孔不入”,我們如何幹預

錯不在塑料,是人們的使用方式出了問題

看了這些解讀,讀者不禁要問:塑料污染“來勢洶洶”,那我們爲什麼還在要生活中使用它?“錯不在塑料,是人們的使用方式出了問題。”董維亮表示,塑料並不是有害物質,在過去的一百年間,塑料工業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人們的不合理使用和處置才導致了環境中塑料污染的產生”。

微塑料顆粒的出現不可避免,但儘量讓生活中的塑料實現合理降解與循環,倒是人們可以執行的。專家建議,降低塑料污染,不妨在生活中儘量減少塑料製品的使用,在扔垃圾時做好分類。同時要加強塑料製品的使用宣傳,呼籲正確使用。“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外賣餐盒,各家的標準都不一樣,這些塑料製品也可以統一材質,這樣在回收處理時,就能提高塑料製品的處理效率。”董維亮說。

對於已經深入萬米海溝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鄒欣慶建議,“應對海洋微塑料污染,主要還是從源頭上‘限塑’,並在污水處理環節,在技術和標準上,進一步重視對微塑料的清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