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內蒙古日報

喚醒“沉睡”資源,探索農地入市“新樣本”——

內蒙古9宗農村零散閒地成爲企業發展熱土 □本報記者 阿妮爾

進入5月,雨水漸多,在這萬物生長的好時節,任學千搶抓農時,加緊做好耕種工作。另一邊忙着辦理各種手續,因爲他的蔬菜加工廠不久就要動工了。

“我在馬家營子村種蔬菜很多年了,近幾年種植規模逐漸擴大,早就有了在這裏建個蔬菜加工廠延長產業鏈的打算,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土地。”赤峯市翁牛特旗廣德公鎮馬家營子村種植大戶任學千說。

就在今年,任學千的願望實現了。“經過村民代表大會決議,將我們村大約7.34畝閒置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租給任學千使用,租賃期5年,收取租金7.34萬元,去除其他成本後,村集體淨收益近6萬元。”馬家營子村黨支部書記王永強介紹。

馬家營子村土地入市交易,引進企業,村集體收益增加,這離不開一項關鍵性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2023年3月,自然資源部印發《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方案》,明確了試點地區結合地方實際,探索各類產業項目的供地方式,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市、赤峯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等7個盟市的10個旗縣(市、區)進入試點範圍。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指具有生產經營性質的農村建設用地。根據國家最新政策規定,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完成了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確權登記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入市交易。”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處處長沈寶龍介紹說。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打破了集體土地“不能用”的制度堅冰,着力解決農村中小微企業“用地難”“用地貴”問題,盤活閒置的集體建設用地,提高村集體和村民收入。

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爲鄉村振興添活力、增動力。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操作指南》印發,從入市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監管階段細化到47條,指導試點地區入市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2023年8月,興安盟嘉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競得位於烏蘭浩特市五豐村的7.5畝土地,成爲全區首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案例。入市成交價爲31.5萬元,其中28.35萬元爲五豐村村民委員會土地收益。

“比起市裏,在農村買地辦企業,土地、用工等方面的投入相對少。”興安盟嘉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牟永凱說,“我們的酸菜加工廠投入使用後可提供就業崗位20個,帶動更多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通過從當地採購原材料,可帶動100戶農戶發展庭院經濟,每戶增收2500元以上。”

試點工作啓動以來,烏蘭浩特市選取土地權屬清晰無爭議、集體經濟組織對入市流程和制度無異議、用地條件良好的宗地先行入市。出臺《烏蘭浩特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比例暫按土地成交總價款的10%徵收,既平衡了政府和集體之間的利益,也使得村民更容易接受。

在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鎮西壕口村的一宗約39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於2023年12月入市交易;2024年1月,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2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成功入市,成交價款分別爲66.35萬元、71.63萬元。“包頭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入市交易,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增強了企業投資的信心,同時將有效激發鄉村活力,促進農村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包頭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不久前,赤峯市翁牛特旗入選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2023年度典型示範案例名單。

據瞭解,全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正在穩慎推進。截至目前,內蒙古各試點地區合計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9宗、面積122.39畝、成交金額1063.5萬元。

沈寶龍介紹說,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是個多贏政策。對農牧民而言,企業拿地紮根鄉村,擴大生產,必然帶動就業,讓農牧民有更多的收益。對投資的企業而言,通過享受政策紅利,進行融資貸款,對購置設備、擴大生產等提供了資金保障,有力促進企業發展。對旗縣、村集體而言,盤活了閒置土地,增加了土地的增資收益,吸引更多的企業前來投資,推動鄉村經濟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