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方標軍

“英雄三部曲”選擇當今觀衆易於接受的視角展開敘事,凸顯英雄精神。

“爲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爲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電影《英雄兒女》主題曲《英雄讚歌》蕩氣迴腸,唱出了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成爲家喻戶曉的紅色經典。前不久,我們又在錫劇新作《英雄兒女》裏聽到了這熟悉的旋律。至此,江蘇省演藝集團歷時6年創排的錫劇“英雄三部曲”《董存瑞》《劉胡蘭》《英雄兒女》全部搬上舞臺,譜成一曲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讚歌。

近年來,紅色經典的重新演繹成爲舞臺亮點,如何站在前作的“肩膀”上出新出彩,是創作者面臨的共同課題。就《英雄兒女》而言,同名電影和原著小說《團圓》爲觀衆所熟知,其他專業院團也有話劇作品面世。珠玉在前,錫劇版主創精心改編故事、打磨表演,帶給觀衆富有地方戲曲特色的審美體驗。

“英雄三部曲”選擇當今觀衆易於接受的視角展開敘事,凸顯英雄精神。如《英雄兒女》將故事視角由王成改爲王芳,設計了不少表現心理活動的唱詞,呈現王芳寫英雄、唱英雄、學英雄、做英雄的心路歷程。全劇一開場,養父王復標從照片中“飄然躍出”,站在王成王芳兄妹面前,與孩子們拉起家常;第五場戲,在月光下,王成從硝煙中躍入王芳眼簾,訴說革命理想……通過情真意切的唱詞,王芳的這些內心活動得到細膩刻畫,父子情、父女情、兄妹情縈繞其間,展現了王芳化悲痛爲力量、將指尖筆變爲手中槍的思想轉變過程。生活化的情節,不僅讓作品更加飽滿,同時拉近了觀衆與革命先輩的距離。《英雄兒女》中,王成在日常生活裏與妹妹、戰友相互打趣,令現場觀衆會心一笑。《董存瑞》中,董存瑞會因爲受到表揚而歡呼雀躍,也會因爲沒有獲得重要任務而沮喪。這些生活化的細節,是主創們觀察與角色年齡相仿的年輕人獲得的靈感,使英雄角色更加人性化、接地氣,引發觀衆共鳴。

用錫劇的獨特方式講述英雄故事,是“英雄三部曲”的成功之處。地方劇種特色在於與衆不同的聲腔與曲調,如何做到曲調樣式既豐富又多變,既新穎又不失傳統韻味,考驗着主創團隊的創新能力。《英雄兒女》對錫劇特有的簧調、大陸調等進行重新編排,通過交響樂隊烘托氣氛,並融入《英雄讚歌》旋律,抒發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英雄兒女》還把錫劇傳統戲《雙推磨》與王成、王芳一家人的經歷融合在一起,以推動劇情發展。《劉胡蘭》用原汁原味的錫劇唱腔,演繹經典唱段《臨別再望衆鄉親》,演唱者亮麗的音色、動情的運嗓,更增添了悲壯的藝術效果。《董存瑞》則在音樂編曲中融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和交響樂等元素,以音樂語言呈現解放戰爭這一宏大歷史背景。

具體到人物塑造層面,“英雄三部曲”開掘戲曲程式,聚力英雄敘事,其中的錫劇動作戲讓觀衆印象深刻。爲體現戰爭的殘酷,《董存瑞》加入了各種戲曲程式。《劉胡蘭》“誘敵”一場戲裏,在表現劉胡蘭被敵人圍追堵截的情景時,運用大量高難度戲曲程式,如在山路上奔跑運用了圓場步,在泥濘路上、高處躍下、爬坡下山時運用了不同動作。演員做這些複雜的戲曲動作時,唱腔的板式變化也非常頻繁,運用了搖板、快板、緊板和大慢板等,並隨着人物情緒的變化而逐漸高亢,引得現場觀衆頻頻讚歎。

山河日新,英雄不朽。“英雄三部曲”以錫劇形式唱響了英雄精神,感動了當下觀衆。這英雄精神值得文藝工作者不斷譜寫傳唱,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作者爲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會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4日 20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