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嘉興日報

從一名普通車工成長爲技術創新帶頭人

周光國:秉持匠心 勇於創新

■撰稿 馮思家 邵建平 吳振宇

圖片由鳳橋鎮提供

周光國,浙江省嘉興市宏豐機械有限公司曲軸車間主任,作爲一名產業工人,他從一名普通的車工做起,逐步成長爲行業技能專家和一線技術創新帶頭人,在南湖畔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創新夢想,曾榮獲南湖區“工人發明家”、“最美嘉興人·傑出職工”、嘉興市“工人發明家”、嘉興工匠、浙江工匠等稱號。

在浙江嘉興的宏豐機械有限公司車間中,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鐵屑飛濺,一名身着綠色工裝的男子正緊張而專注地調整着一臺巨大的機牀。他就是周光國,一個普通的車工,憑藉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成爲行業內知名的技能專家和一線技術創新帶頭人。

紮根南湖的周光國來自麗水龍泉,在當時教育落後的山區學校,能考上重點高中的孩子寥寥無幾,2001年初中畢業後,感到前路渺茫的他,聽從親戚的建議:學一門技術,將來有個好出路。

勤學苦練善鑽研

2007年,剛畢業的周光國初入宏豐機械,便被分配到維修車間負責機牀操作。在生產線上,看着老師傅們加工出的精巧曲軸,周光國驚歎不已。但同時,一個“要製造出讓所有人都稱讚的高精零件”的想法也深深植入了他心中。

爲了能儘快進入角色,周光國每天刻苦學習,不懂就問。白天,他跟在老師傅身後學習;晚上,則總結梳理一天的學習成果,不斷查漏補缺。日復一日,周光國的技藝明顯進步。

2011年,公司成立柯賢湖創新工作室,周光國自告奮勇參與其中,致力於曲軸產品技術攻關。他一遍又一遍地繪製圖紙,反覆試錯,終於研發出一系列創新方案,獲得多項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爲公司節省了鉅額成本。

2015年,公司在全行業率先引進機械手,初上崗的機械手十分笨拙,抓不住、抓不緊、取不出這種都算小事,如果發生信號問題出現撞刀情況,昂貴的刀頭撞兩下就報廢了,還是周光國通過改進夾具,讓機械手恢復“理智”。

今年鑄件硬度的調整,給加工刀具帶來了較大影響。周光國再一次臨危受命,立即組織團隊對問題進行剖析,經過半個多月時間的集中攻堅,最終在程序上進行優化,順利攻克了這一難題,技改後產量提升明顯,公司也實現了降本增效,最終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

擁抱數智賦動能

周光國負責的曲軸車間一年能生產超千萬個曲軸。據他介紹,製作曲軸是一個精之又精的生產過程,“目前加工的這款曲軸頭部位置的準確度要控制在5個μm(長度單位,1μm等於0.001毫米)以內,也就是0.005毫米。”

0.005毫米是什麼概念?周光國曾經測量過自己的頭髮絲,直徑在0.05至0.08毫米之間,“精度基本上要達到我頭髮絲的十分之一。”要達到十分之一頭髮絲的精度,如何才能實現?最終還得依靠技術、依靠數字賦能、依靠對工作的執着和對產品的精益求精。

多年來,由周光國發明的曲軸鉚釘孔加工定位夾具等項目,獲得了18個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成功幫助企業將曲軸從分散性加工升級到數控加工再到機械手的智能加工。此外,他還針對質量隱患、效率不高和節能降耗等問題進行了40項技術改造,提出合理化意見130餘項,爲公司節省250多萬元。

今年,企業爲改善曲軸車間環境,降低員工勞動強度,以機器換人進行自動化改造,周光國將設備的短軸段由原來手工上下料全部改爲自動化上下料並與前工序進行聯機,最終員工只需上料和產量自檢即可。“接下來,我們還要進行大規模技改,完成6條自動化生產線改造,經過改造後的設備用工能減少三分之一。”周光國說。

模範引領帶團隊

從車間學徒到如今的車間主任,從不斷磨礪中走來的周光國深知,只有讓整個團隊尤其是年輕人更加優秀,企業才能蒸蒸日上。因此在工作中,他十分注重發揮“傳幫帶”作用,每隔一段時間他會對班組員工做一次培訓,帶動班組人員共同提升。

這幾年,由周光國手把手教出來的調試工、機修工有20多名,其中在公司各車間、部門擔任副主任、副經理的有8名,利用創新工作室這個平臺,他爲公司培養了許多專業數控人才。

面對讚譽和榮耀,周光國總是低調回應:“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但正是這種堅守崗位、愛崗敬業的精神,讓他從一個初入職場的青澀少年成長爲一個企業的技術骨幹,成爲南湖區無數青年學習的楷模。

鳳橋

煙雨江南 桃源新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