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出以國際貨幣市場結算日爲支付週期的利率互換合約

□ 推出合約壓縮服務及配套支持的歷史起息合約

□ 兩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將同步推出其他系統優化和優惠措施

◎記者 張瓊斯

作爲金融對外開放的里程碑事件,內地與香港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下稱“互換通”)即將迎來上線運行一週年。在這特殊時點,中國人民銀行再度釋放政策利好,宣佈優化“互換通”機制安排。

上海證券報記者5月13日獲悉,中國人民銀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金融管理局對“互換通”機制進行了三大優化:推出以國際貨幣市場結算日爲支付週期的利率互換合約;推出合約壓縮服務及配套支持的歷史起息合約;兩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將同步推出其他系統優化和優惠措施。

在機構人士看來,對“互換通”機制的優化措施,將有助於提升交易便利性,推動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與國際市場進一步接軌,吸引更多境外投資者入市,從而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和金融強國建設進程。

豐富產品類型 推出IMM合約

2023年5月15日,“互換通”的正式上線令境內外投資者倍感振奮。“互換通”通過內地與香港基礎設施機構的連接,可以高效支持境內外投資者參與兩地金融衍生品市場,更好滿足投資者對利率風險的管理需求。

時隔一年,“互換通”迎來一系列優化措施。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豐富產品類型,推出以國際貨幣市場結算日爲支付週期的利率互換合約(IMM合約)。

記者瞭解到,對投資者而言,IMM合約具有多重優勢:標準化程度高,可便利境外機構進行有效的交易平倉和現金流匹配;與國際主流交易品種接軌,可支持境外機構銜接在不同國家開展的利率互換交易,滿足多樣化的風險管理需求;緩解境內外投資者的運營負擔,優化中後臺對賬流程,提升參與交易清算的便利性。

“在境外利率互換市場,IMM利率互換合約是市場主流的交易品種。”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部總經理陳志明告訴記者,一方面,IMM合約起息日固定,有助於投資者管理定盤利率風險,更好地開展各種投資策略和管理利率風險;另一方面,國際投資者可以使用相同IMM日期的不同利率互換合約開展各國利率之間的宏觀對沖交易,更好地滿足全球投資者的需求。

德銀中國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徐肇廷表示,海外投資者非常期待並歡迎“以國際貨幣市場結算日爲支付週期的利率互換合約”的推出,因爲能夠幫助其規避定盤利率大幅波動的風險。

推出合約壓縮服務及歷史起息合約

本次“互換通”優化措施中的另一項是,完善配套功能,推出合約壓縮服務及配套支持的歷史起息合約。其中,合約壓縮是國際清算機構爲投資者廣泛提供的集中清算增值服務,可以讓投資者更好管理存續期合約業務規模,降低資本佔用。

陳志明表示,在原有機制下,尤其是境外參與者受限於額度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深度參與“互換通”。交易達成後缺乏有效的提前終止機制,不利於增大交易規模。新功能推出後,境外參與機構可以與報價商達成歷史起息交易參與合約壓縮,可以有效降低名義本金佔用問題,預計將極大提高境外參與者的參與熱情。

本次“互換通”機制優化,還包括其他便利舉措。兩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將同步推出其他系統優化和優惠措施,包括把“互換通”費用優惠再延長1年,對於境內外投資者通過“互換通”開展的交易清算費實行全額減免等。

對於本次“互換通”機制優化,中銀香港全球市場部總經理朱璟表示,此次推出的新機制,可以便利客戶更靈活地開展新增交易、優化風險管理,同時更高效地管理存量交易,還可以協助部分客戶釋放內部額度,利好客戶業務開展。

東方匯理銀行環球金融市場部亞太及中東地區宏觀產品主管及聯席交易主管胡文濤認爲,“互換通”機制優化,可以更好地提振市場,幫助參與者和離岸投資者更好地管理利率風險。

境內外投資者積極踊躍參與

從滬深港通、債券通、ETF通,到“互換通”,互聯互通已經發展成爲支持中國與世界之間雙向資本流動的生態圈。

交通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黃軼看來,作爲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互換通”上線一年來,在提高境外投資人風險對沖效率、優化跨境投資環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從中國人民銀行獲悉,自“互換通”業務上線以來,交易清算等機制安排運轉順暢,境內外投資者積極踊躍參與,業務量持續上升。

截至4月末,20家境內報價商與58家境外投資者,累計達成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3600多筆,名義本金總額約1.77萬億元人民幣,日均成交名義本金約76億元人民幣,按月計算的日均成交名義本金增長3倍,從上線首月的日均約30億元人民幣增至2024年4月的日均120億元人民幣以上。

“市場運行順暢,反響熱烈。”回顧“互換通”上線一年,胡文濤表示,受益於參與境內利率衍生品市場,離岸的銀行做市能力得到顯著提高,通過提供更好的價格,讓境外投資者得以更加有效地管理人民幣利率風險。

記者獲悉,下一步,內地與香港監管機構將指導兩地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機構,繼續穩妥有序推進“互換通”業務合作,持續完善各項機制安排,助力穩步擴大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