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薛瑾

近期,多個高息攬儲工具和手段,如通知存款、中長期大額存單及手工補息等紛紛從市場下架或被叫停。業內人士認爲,在目前市場環境下,高息攬儲使銀行本來就已經承壓的淨息差面臨更大的縮窄壓力。而攬儲利器加速退場,是商業銀行進行負債端管理、應對淨息差壓力的重要舉措。

多家銀行透露,今年將發力負債管理,在負債端優化存款結構、合理控制付息成本等。同時,還需要在資產端保持合適的信貸投放節奏、做好精細化定價,探索信貸資源配置的差異化增長點,促使資產收益率提升。

攬儲利器加速退場

5月13日,長沙銀行發佈關於通知存款服務調整的公告,稱將在5月上旬對智能通知存款產品終止自動滾存,包括單位智能通知存款、個人智能通知存款等,調整後均需重新簽約存款產品,對於仍未支取的存續資金將保留在原賬戶中,並按照長沙銀行個人/單位存款活期掛牌利率計息。

近期,多家銀行發佈公告,下架智能通知存款。如興業銀行在相關公告中表示,該行個人智能通知存款產品將於5月15日起自動終止。已辦理個人智能通知存款業務的客戶,將於最近一個結息日辦理結息並自動解約,產品本金及利息將自動轉入活期賬戶。交通銀行、光大銀行、廣發銀行、渤海銀行、廈門銀行、大連農商行等也發佈了類似公告。

追溯至去年5月,監管部門要求銀行下調協定存款、通知存款,以及大額存單的利率浮動上限之後,多家國有大行及股份行已經陸續調整通知存款產品,包括下架產品或下調產品利率加點上限等。

同時,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近日停售中長期限大額存單,目前大額存單貨架已經僅剩1月期、3月期短期限產品。而對於後續中長期限大額存單是否還會上架等問題,相關銀行表示,暫無計劃。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國有大行及股份行中,有的已無三年期大額存單在售,有的顯示額度不足。此外,經過此前多次利率調降後,各大銀行大額存單收益率優勢逐漸消失。

不止通知存款和中長期大額存單,近一個月以來,手工補息現象也被規範。記者從業內瞭解到,4月初,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倡議,要求“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戶承諾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權上限的補息”,4月底前完成整改。目前,很多銀行如期整改並進行了清理工作。

積極應對淨息差壓力

昔日的攬儲利器,如今加速退場,透過趨勢看本質,是銀行淨息差壓力使然。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持續下降,銀行淨息差持續探底,目前已是20年來最低水平。

淨息差是銀行淨利息收入和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銀行吸收存款需要支付利息成本,發放貸款能夠獲得利息收入,由此形成的差額成爲銀行淨利潤。淨息差的降低意味着存款與貸款間利差變“薄”,銀行淨利潤減少。

對於淨息差出現較大降幅,多家銀行表示,主要受貸款重定價、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及新發放貸款利率下行等影響,生息資產收益率承壓。從長遠看,這將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倒逼銀行業練好內功,推動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短期來看,這給銀行自身經營帶來不小壓力。從上市銀行2023年報及今年一季報來看,不少銀行業績承壓,淨息差成爲拖累業績表現的主要因素之一。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今年初披露數據顯示,2023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淨息差跌破1.7%,至1.69%。業內人士稱,這一淨息差水平已低於《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中自律機制合意淨息差1.8%這一“警戒線”。 

在業內人士看來,受到金融機構讓利實體經濟政策號召、LPR持續下調、市場利率走低、貸款置換等諸多因素影響,2024年淨息差仍有進一步縮窄空間。“從短期來看,息差在低位運行,恐怕還要持續一段時間,但已經出現了一些邊際上好的變化。”工商銀行副行長姚明德在該行2023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

時任中國銀行副行長張毅坦言,今年淨息差仍然面臨很大壓力:一是人民幣資產的收益率還將不斷走低的壓力;二是成本剛性的特徵依然比較顯著,存款的定期化、長期化趨勢特徵比較明顯;三是今年美聯儲加息週期接近尾聲,中國銀行去年的優勢業務會變成劣勢業務。

加強負債端成本管控

面對淨息差壓力,在資產端收益率“易降難升”背景之下,銀行不得不寄望於負債端成本管控。業內人士解釋稱,存款佔據商業銀行負債端的大頭,優化存款結構、壓縮高成本負債,對於淨息差壓力的緩解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只要銀行負債成本及息差壓力不減,銀行就有動力主動優化負債結構。”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銀行通過合理壓降大額存單等定期存款產品,優化存款負債結構,將部分高息存款產品發行控制在較低水平,以降低綜合負債成本。

在2023年業績發佈會上,多家銀行管理層透露,將壓降高付息產品作爲工作重點之一。

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表示,“存款付息率管控如果放任自流,最後一定會把存款成本推高。在負債端,郵儲銀行將鞏固付息優勢,進一步通過強化財富管理、AUM綜合考覈讓客戶留存更多活期存款,想方設法提高活期存款佔比,同時也對中長期存款進行一定的管控。”張毅透露,今年中國銀行將加大對高成本存款的壓降力度,包括協議存款、結構性存款以及三年期以上大額存單。 

專家認爲,不同銀行的負債結構、市場競爭、客戶定位等因素有所不同,調整的方向、節奏、幅度不盡相同。但面對淨息差下行壓力,銀行業需要從兩方面共同發力:在資產端,需要保持合適的信貸投放節奏,做好精細化定價,探索信貸資源配置的差異化增長點;在負債端,需要優化存款結構,合理控制付息成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