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站在資本市場改革深化、行業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關口,私募迎來了進一步優化發展的機遇。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私募必須將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堅守合規底線,在承擔責任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記者 馬嘉悅 梁銀妍

歷經風雨,向陽而生。

2004年,趙丹陽與深國投合作發起中國第一隻陽光私募基金,開啓了私募陽光化的序幕。但截至當年末,陽光私募產品不到10只,衆多身處灰色地帶的“地下私募”野蠻生長,激情與風險共舞。

彈指間二十年,昔日的“草臺班子”逐漸蛻變,朝着專業化、規範化的方向穩步發展,私募資產管理規模超過了20萬億元,“劣幣”出清節奏持續加快。在這背後,是私募基金監管體系的日漸成熟,是私募基金經理隊伍的優勝劣汰,更是居民財富需求的不斷增長。

如今,站在資本市場改革深化、行業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關口,私募迎來了進一步優化發展的機遇。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私募必須將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堅守合規底線,在承擔責任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一個十年:私募基金初見陽光

“地下私募”,是私募基金最初的名字。

在早期資本市場,私募以特殊羣體面貌存在,多采用私人契約方式,如集資單賬戶、代客理財等,構成了一個龐大與多元的投資江湖。與公募基金相比,那時的私募不受法律保護,信息也不透明,行業內魚龍混雜。

2004年2月,深圳市赤子之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趙丹陽,與深國投合作發起中國首隻陽光私募基金“深國投-赤子之心(中國)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以“投資顧問”形式開啓了私募基金陽光化的模式。自此,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開始走向部分公開化、規範化,其業績可在信託公司進行查詢,這也是“陽光”一詞的由來。

“證券投資類信託爲私募基金找到了制度基礎和法律依據。”滬上某老牌私募創始人坦言,這意味着私募基金可以成爲正規的金融產品,這對行業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也是當時高淨值客戶購買私募基金需求提升的必然結果。

陽光私募的出現,讓公募基金經理看到了更多可能性。2007年前後,一批投資專業人士特別是公募基金經理,如肖華、江暉、趙軍、田榮華、徐大成等前赴後繼投身私募江湖,壯大了私募基金的人才隊伍,也讓草根出身的私募行業迎來更多科班出身的投研力量。

某私募人士表示,當時股市行情火熱,相較於公募,私募基金靈活的投資方式、浮動管理費制度和薪酬激勵制度更能吸引人才,因此市場上出現了第一波“公奔私”的基金經理,爲行業後續規範發展注入了動力。

在此之後,陽光私募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其中關於追求絕對回報等理念吸引了更多人關注。一方面,公募基金經理“奔私”的數量越來越多。2009年,曾昭雄、孫建冬、許良勝、李文忠等公募基金經理先後“公轉私”。另一方面,民間投資人在完成一定積累後開始“陽光化”,一些帶有個人明顯標籤的私募不斷湧現。

數據顯示,2007年前,陽光私募產品不到10只,2007年至2011年陽光私募產品數量分別達到170只、336只、718只、1310只和1996只。信託業協會數據也顯示,截至2010年3月末,私募基金合作的證券投資信託餘額僅爲466.1億元,而到2014年9月末,該餘額已達到2359.42億元。

第二個十年:機構化水平不斷提升

如果說陽光私募第一個10年是時勢造英雄的10年,那麼第二個10年則被看作是機構化水平逐步提升的10年。

2013年6月,新證券投資基金法正式實施,確立了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2014年1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發佈《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開啓了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制度。

“開啓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制度,解決了制約私募發展的實操性問題,激發了私募行業的成長活力。”某私募人士坦言,由於此前開戶權壟斷在信託公司手中,私募銷售成本較高,當年一個賬號會被炒到幾百萬元。因此,私募身份獲得認可並可以獨立發行產品,使得更多新鮮血液湧入行業。

排排網財富管理合夥人曾衡偉表示,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制度的落地,不僅給予私募自行發行產品的權利,還保護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一變革爲私募基金行業注入了更高的規範性和透明度,是行業長期穩健發展的基石。

此後,中基協還出臺了《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內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資基金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私募投資基金募集行爲管理辦法》等私募行業自律規則,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等,不斷規範私募行業發展。

私募行業持續加強監管並未讓行業止步不前,反而迎來了更好的發展,數據是最好的證明。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達20.29萬億元,比2014年底增長約12.6倍。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13日,百億級證券私募數量爲92家,千億級私募梯隊穩步擴容。

下一個十年:激濁揚清顯本色

回顧陽光私募誕生的20年曆史,每個行業轉折點都離不開政策的推動。

去年,私募基金行業制度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行業首部行政法規《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發佈。今年4月底,中基協發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運作指引》,進一步規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業務,促進私募基金行業健康發展。

在業內人士看來,私募基金再次迎來了歷史性機遇。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專業、規範將是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詞。

“隨着私募業‘扶優限劣’持續升級,管理人未來十年的生存法則已經發生變化。”暢力資產董事長寶曉輝表示:首先,合規是私募管理人生存的“底線”,尤其是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灰色操作空間被加速壓縮。其次,作爲資本市場的重要機構力量,私募基金應該堅守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讓投資者在分享經濟發展紅利的同時,也爲發展實體經濟注入活水 。最後,不斷提升投研能力是私募活得久、活得好的重要基礎。

海闊潮平風正勁,揚帆起航正當時。業內人士普遍認爲,在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私募基金更應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把握歷史機遇,開啓下一個專業制勝、行穩致遠的十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