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深海藏着壯闊的神祕,也承載着吳自銀日夜兼程的追夢之旅。

吳自銀是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1995年以來,一直從事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與研究工作。坐着科考船漂洋過海兩三個月,回到實驗室後對獲取的數據進行精細化處理,最終得到海底的地形模型……海洋探測是吳自銀的工作日常,也是他生命的重要組成。

吳自銀工作間牆上張貼的16幅海洋地圖,凝結着他和團隊近30年的科研心血和成果——春風海山、玉帶海脊、哪吒海丘、蘭宮窪地……這些帶着中國傳統文化浪漫氣息的海底地名,都是團隊經過嚴謹的探測、調查、劃定、命名而來的。

結合多年項目成果,最近幾年,吳自銀帶領團隊主編的《中國周邊海域海底地形與地名圖》和《中國周邊海域海底地理實體圖集叢書》相繼出版發行,科學呈現了我國周邊海域歷次命名的769項海底地理實體命名成果,建立了中國管轄海域海底地理實體與地名的“新華字典”,爲我國涉海地圖、著作和論文的規範出版提供了海底地名標註的科學依據。

“在人們看不到的海底,有着和陸地一樣的海山、海丘、海溝、海脊。對中國傳統管轄海域的海底地理實體進行深入研究,形成系統高效、符合國際規則的海底地理實體劃定和命名的科技能力,是國家的海洋科技實力的體現,更是對國家管轄海域主權的有力宣示。”吳自銀介紹,他剛參加海洋調查工作時,我國的大型海洋科考船隻和先進調查設備都極其緊缺,船載多波束測深的分辨率也無法滿足深海地理實體的精準識別要求。

翻越理論、方法、技術三座“大山”,才能向“深藍”邁進。

20多年裏,吳自銀帶領團隊持續進行技術攻關,最終構建起中國海地理實體探測、建模、劃定與命名的技術系統,填補了國內外空白。2023年底,其團隊項目《中國海複雜地理實體劃定關鍵技術及重大應用》獲得2022年度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獎特等獎。評委會認爲,該項目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海底地理實體劃定技術、複雜水深數據融合處理和高分辨率地形模型構建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爲我國海洋權益維護、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如今,實驗室每年依舊有10來個航次的出海任務,每次出海時間60-100天。“每個人在剛執行出海任務時,或多或少都有暈船的現象,我起初也暈船,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會在邊上放一個垃圾桶,吐完了繼續工作。”回顧近30年的海洋探測經歷,吳自銀表示,困難總會時不時出現,但只要沿着正確的路子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在此期間不斷覆盤總結、改革創新,終將會在風浪過後,到達夢想的彼岸。

吳自銀和團隊的“夢想之帆”,還在繼續駛往他們的彼岸。

“汪洋之下還有許許多多的未解之謎,等待着我們去解開。”吳自銀說,未來,團隊還將根據國家戰略要求,把握全球海洋科技發展趨勢,勇擔使命、“甘坐冷板凳”,不斷推進形成新的項目研究成果,爲海洋強國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