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

《歌手2024》這個回鍋綜藝

竟然爆成這樣?


(圖片來自於互聯網)

故事很簡單:

一場在國內的歌唱比賽,

前兩名居然被外國選手包攬,

那英位居第三名,

一時間造成了全民喫瓜和瘋狂造梗熱潮

五旬老太守國門

英子歌手歷險記

全民搖人,救救那英!


(圖片來自於互聯網)

一個學術“喫瓜”角度來了!

小邦用《娛樂新聞小史》一書

帶你“八卦”一下:

媒體在名人及名人文化中

扮演了什麼角色?

媒體怎樣推廣名人轉型製造名人?

你是如何被媒體引導“喫瓜”的?

媒體如何製造名人?

(節選自《娛樂新聞小史》,

有刪減

原標題:從中介者到製造者:媒體角色的轉型)

名人現象由來已久,但名人只有在被媒介化之後,才從一種社會現象變成一種文化現象。各個時代都有聲名卓著的人物,有的是流芳百世,有的是遺臭萬年,有的是領一時風騷,有的僅在小圈子裏出名。他們因血統或成就而受人矚目,成爲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內衆人目光之焦點,扮演領袖、模範或反面教材的角色。總體而言,他們是因爲個體成就而獲得關注,而不是因爲被關注而獲得成就,更不會把公衆的關注作爲個體成就。

在大衆媒體時代早期,媒體勤奮而忠實地扮演二傳手的角色,將其他文化所構建的社會身份,如政治家、商業大亨、體育健將、勞動模範等向大衆推廣。當時,媒體如同推廣汽車、香菸、麥片一樣推廣名人,收取相對廉價的計件工資或計效工資,如根據廣告的篇幅、時長或發行量支付的廣告費,或根據新聞或軟廣告的社會影響等折抵的贊助費等。這一時期屬於印刷媒體時代。儘管攝影術的發明推動了名人文化從集體主義到個體主義的轉型,大衆媒體也通過其巨大的社會覆蓋力“製造”出了衆多名人,如記者、漫畫家、專欄作家、連載小說家等,但總體而言,這一時期名人的生產邏輯沒有改變,依舊是個體成就突出的人經過大衆媒體的傳播渠道而爲更多人所知曉。大衆媒體是其個體成就的二傳手、放大機、加持器。

但圖像媒介的誕生創造了全新的認識世界、體驗世界、經歷世界的方式。與印刷媒體不同,圖像的目標“不是讓我們瞭解一種情況,而是讓我們參與到一個事件中”。在一個“眼見爲實”的文化裏,媒體圖像在不斷重複中提供了穩定的意義和解釋形式。影視行業的夢工廠開足馬力,日夜不停地製造出漂浮在現實之上的巨大夢幻世界。如特寫、定格、快進和蒙太奇剪輯等技術,都使得鏡頭裏的人物似乎生活在一個超越現實的神祇世界裏。他們面容俊美、智計百出、道德高尚、成就非凡。與此同時,他們又不是小說裏賴個體想象而存在的虛幻人物——他們是真實的,血肉豐滿、顰笑動人,住在加州洛杉磯、首爾漢南洞或北京朝陽區。這種現實和虛擬的混合令大衆媒介擁有了類似“創世”的能力。此時,名人才從一種社會現象變成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由大衆媒體主導和推動的文化形態。

在這種全新的名人文化中,名人形象不再是其身份和自我意識的真實反映,而是由技術和媒體所驅動的一種符合公衆期待的媒介化建構,是名人、經紀公司(包括經紀人、公關宣傳、代理人)、媒體和觀衆四方協商的產物。名人的經紀人等與媒體協商,獲得曝光量;媒體與名人互相加持,包裝出具有競爭力的名人形象以爭奪受衆的注意力資源;觀衆則通過媒體消遣名人,實現放鬆休閒、飯後談資或身份認同等一系列目的。大衆媒體從社會身份的中介人變爲生產者,成爲“信息、傳統、道德規訓的首要提供者……不僅如此,媒體還成爲社會本身最重要的說書人”。

媒體在社會文化中的角色轉變是社會結構調整的產物。20世紀90年代以前,人們通常將媒體視爲中介物,是平臺、渠道或宣傳工具,其行爲服務於其他權力機構——主要是國家,有時是資本——的利益。當時文化研究的主流是透過媒體活動考察其背後的利益關係和權力機制:大衆媒體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工具,是實現利益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服務於更基礎性的政治和經濟權力。然而,隨着媒體產業的迅速崛起,媒體在社會結構中的角色發生了劇烈變化:公共廣播電視被私人媒體機構乃至跨國媒體集團代替;媒體巨頭不再受某一政權的完全節制,媒體商業組織的首要任務也不再是服務國家,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構建共同體身份,而是以聲稱“服務國家”爲手段實現商業擴張,最終服務於組織自身的資本權力。

當迪士尼之類的媒介巨頭壟斷全球傳媒市場時,資本的天然屬性便會要求在全球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此時,它們自身的利益訴求不能總是與自己所在國的國家利益保持一致。媒體巨頭——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說,是媒體巨頭所在的跨國利益集團——便有可能通過各種方式,如遊說政治權力、修訂規則和創造領袖等,輸出自己的利益訴求。此時,原本各國基於國家利益而建立和培育的意識形態產業走向了政治權力無法完全控制的方向:媒體活動產生了新的主業,即,服務於媒體組織自身的資本利益,而其意識形態結果則降級爲媒體產業的副產品。

相應地,大衆媒體不再是其他社會機構的附庸,而是自身建立起了完整的商業運作體系;媒體也不再僅具有依託於既有社會結構的意識形態功能,而成爲一個“有着自身利益和權力運作方式的裝置”;與此同時,由於媒體產業的核心產品是意識形態產品,它比一般的現代工業,如加工業、製造業、運輸業、醫藥業等,具有更強的統攝性、通用性和交換率。如此,媒體權力也不再是純然的商業權力,而是具有“準國家權力”性質的“元資本”。

所謂“元資本”,是指“能夠對其他權力行使權力”,並且其權力行使方式超過了其他類型的權力交換率的一種權力。布爾迪厄界定的唯一一種元資本就是國家權力。尼克· 庫爾德利援引此定義,將媒體權力的運作方式與國家權力相類比,認爲當前的媒體權力也是一種能夠對其他權力行使權力的元資本,是謂“媒體元資本”。媒體資本重新定義了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構成方式。它選擇、推動和鼓吹那些對媒體資本擴張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思潮,如激進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私有化,忽略、貶抑、醜化和壓制那些損害媒體資本擴張但可能有益於整體社會結構的意識形態,如保守主義、集體主義、公共福利制度和社會主義。它不僅在媒體產業的王國中呼嘯來去,而且將主打的意識形態產品向其他行業以一種不對等的方式交換乃至強制交換。意識形態——而不是一部影片、一個明星、一種新的節目形態——是媒體工業的核心產品。

(以上內容節選自《娛樂新聞小史:從講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誕生》)


《娛樂新聞小史:

從講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誕生》

閆巖 著

ISBN:978-7-300-31983-4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作者簡介

閆巖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亞拉巴馬大學傳播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爲媒介社會學和危機傳播,研究成果發表於《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傳播與社會學刊》及Communication Research,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等國內外知名學術刊物,長期以媒介社會學視角關注危機事件的傳播規律和社會影響,斬獲多項國際國內科研獎項,曾獲評“中國新聞傳播學學會傑出青年獎”。

內容簡介

“喫瓜”、嗑CP、傳八卦,人人喜歡又人人喊打。人人傳來傳去的八卦消息,居然可以賣錢?八卦消息販賣產業還能做大做強,成爲專門的娛樂新聞業?我們對偶像明星、流行文化的認知從何而來?隨處可見的“喫瓜”現象,背後有什麼價值和啓示?用學術的態度“喫瓜”,“遠距離”地審視我們的日常生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閆巖教授由人類日常行爲“講八卦”入手,從人類學、歷史學、傳播學、社會學等角度,與大家細數娛樂新聞發展的歷史,並對充斥我們日常生活的現代娛樂新聞業做了探討、分析、批判。

全書沿着八卦如何產生、如何進入新聞業成爲娛樂新聞、娛樂新聞的類型演進、圍繞娛樂新聞的爭議這一線索展開,深入淺出地探討了娛樂新聞這一人們喜聞樂見的新聞類型的文化意涵,其富有洞見的思考,爲我們理解所處的社會和時代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目錄

第一章 從八卦談起
八卦的起源:一種演化論的視角
八卦的功能
信息功能
社會影響功能
娛樂功能
“八卦”得名的由來
英文Gossip的詞源學演變
中文語境中的 “八卦”

第二章 稗官野史:中國歷史上的八卦與小報
明代以前的八卦小史
稗官與稗史
稗史、私史、野史
清代以前的小報活動
近代意義上的小報
近代大報中的 “小報新聞”

第三章 軟新聞:都市裏的常人八卦
從八卦到八卦新聞
通俗報紙的誕生
軟新聞的價值
軟新聞的定義
軟新聞的三種層級
世情新聞
煽情主義
小報

第四章 名人與名人文化
名人的產生與變遷
名人概念的三次轉型
從集體到個體:社會價值觀的轉型
從英雄到明星:社會權威來源的轉型
從中介者到製造者:媒體角色的轉型
名人研究的兩大路徑
名人商品說
名人平臺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