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慮良久,還是決定寫寫李牧的事蹟,因爲前三篇寫了白起、王翦、廉頗,索性李牧就一起奉上吧。

賢明的帝王各有千秋,昏庸的君主千篇一律。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北抗匈奴,南抵強秦,中國歷史上抗擊匈奴的第一人,最終還是逃不過昏君趙王遷的殺害,悲慘而亡。

而趙國,終於也爲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價,李牧死後不久,趙國滅亡。

大破匈奴,使之十年不敢南下

匈奴是遊牧部落相互結盟而成的多民族國家,最早出現在我國北部,史書中記載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在春秋戰國時期。

從趙武靈王開始推行“胡服騎射”抵禦匈奴入侵開始,一路經歷了:秦始皇時期的蒙恬北伐;漢武帝時期的衛青大戰匈奴七戰七勝;霍去病封狼居胥,令“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最後因爲內部戰爭漸漸消失在歷史舞臺中。

可以說匈奴是我國曆史中各個朝代都要面對的不安定因素,同時匈奴的強大可見一斑。

李牧作爲趙國邊境專門抵禦匈奴入侵的將軍,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破匈奴的人,對於匈奴的瞭解可謂一清二楚,匈奴的每一次入侵都能被毫不費力的化解。

但有一點,李牧從不組織大規模的隊伍與匈奴正面對抗,這樣持續了好幾年,使得匈奴以爲李牧膽小不敢進攻。

同時趙王也開始責備李牧,但李牧拒不理睬。如此趙王大怒,換下了李牧,派了其他人去。結果,新任將領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導致趙國邊境連正常的耕作都進行不了。

趙王遷沒得選擇,只能再次委派李牧出戰,抵禦趙國邊境匈奴。但李牧此時提出了條件,說“如果大王一定要讓我去鎮守邊疆,抵禦匈奴,那我就依然按照之前的方法,如果大王答應,我就去。”趙王不說二話,點頭同意。

李牧來到邊境,一切計劃如前,仍是防守避戰不出,匈奴毫無收穫。此時,匈奴仍然認爲李牧膽小如鼠,不敢應戰。

而李牧等的就是這個機會,就在匈奴再次以小規模隊伍入侵時,李牧早已安排好一切,他提前安排幾千牧民帶着大批牲畜在邊境放牧,匈奴一來李牧便讓防守士兵假裝失敗撤退,留下了數千牧民以及大量的牲畜,讓匈奴以爲趙軍是真的不敵撤退了。

匈奴單于聽到此事後,立即率領大批人馬進攻趙國邊境。但此時在趙國,等待他們的是李牧早已佈置好的精兵強將五萬人,再加上早已經訓練有素,善於騎射的騎兵十萬人,以及裝備精良的戰車一千三百輛。

結果可想而知,匈奴大敗,單于慌亂之中逃命,趙軍斬殺匈奴數十萬人馬。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南下。

肥之戰,力抗強秦,被封武安君

公元前233年,秦將桓齮(yi)攻破平陽,後又破趙國武城斬殺趙軍十萬,大軍直指趙國後方邯鄲,危難之際趙王調遣李牧,任命其爲大將軍,率鎮邊大軍回國反擊秦軍。

面對秦軍,李牧採用一貫的作戰方式,先按兵不動,高壘城堡以防守。而秦將桓齮企圖採用誘敵之計,親率大軍進攻肥下,等李牧前來救援之時一舉將其殲滅。

但天不遂人願,李牧早已洞悉秦將用途,不爲所動。等到大批秦軍前往肥下時,此時李牧一改以往作戰習慣,調集大軍一舉攻破毫無防備的秦軍大營,營中兵馬糧草一應物資全部被李牧所繳。

李牧料定秦軍後方失守,定會派軍救援,隨即提前部署,等到秦軍到來時,李牧以逸待勞,大破秦軍。此戰後,李牧反擊秦軍有功,被封爲武安君。

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最後卻慘遭冤殺

公元前229年,趙國外有強秦虎視眈眈,內有自然災害不斷,再加上戰事連綿,百姓早已苦不堪言,國力匱乏。

秦王嬴政趁此機會派大將王翦率軍攻取趙國都城邯鄲。在此危難存亡之際,趙王遷派鎮邊大將軍李牧率領趙軍,派司馬尚爲副將輔助李牧,兩人合力全力抵抗秦軍。

長時間的戰爭,給秦國的壓力也非同小可。爲了快速攻破趙國,王翦提議秦始皇採用反間計,除掉李牧。

秦王點頭同意王翦的提議,隨即派奸細用重金收買了郭開,而這郭開可是趙王遷身邊的紅人,同時廉頗的流亡他鄉跟此人也脫不開關係。

秦王讓郭開散佈謠言,說是李牧和司馬尚兩人勾結秦軍,意圖背叛趙國。趙王得知此事,不經考慮直接下令派人取代李牧。

而戰事緊要之時,同時又考慮到趙國百姓安危,李牧拒絕交出兵權,後趙王和郭開兩人採用計謀將李牧俘獲,並將其殺死。

在失去又一大將李牧的情況下,王翦大軍無人可擋,一路攻破趙國國都邯鄲,擒獲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跑,另地稱王。之後不久,公子嘉被俘趙國滅亡。

戰國四大名將,秦國有白起、王翦,趙國有李牧、廉頗。但是這兩國的命運卻天差之別,秦國最後一統六國,秦始皇更是被評爲千古之一帝。

而反觀趙國,原本好好的一盤棋,硬生生的被一任又一任的趙王玩的一敗塗地,趙國的滅亡可謂咎由自取,只是可惜了廉頗、李牧兩位大將,一位鬱郁不得志,客死他鄉;一位戰功赫赫卻慘遭殺害。

我們作爲後輩子孫,沒法評論誰對誰錯,但我們應該銘記歷史,因爲“讀史使人明智,鑑以往而知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