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有非常大的淵源,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元朝以前,在歷史上對新疆統治朝代有西漢,東漢、曹魏到後來的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包括後來的隋朝,唐朝;雖然有的時間比較短,但是也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對新疆影響深遠。

唐朝經營西域與漢朝有相似之處,漢朝是爲了“斷匈奴右臂,”而唐朝是爲了斷突厥右臂,後來則是爲了斷吐蕃左臂。爲實現這一戰略目的,先決條件是統一西域。安西四鎮的廢置和吐蕃爭奪四鎮都是圍繞這一目的進行的。

唐高宗初年,面對西域突厥貴族的叛亂和吐蕃攻略西域,曾一度放棄四鎮,結果是吐蕃佔據新疆南部後兵鋒直指向唐朝的河西地區。692年王孝傑打敗吐蕃,收復四鎮,把安西都護府遷回龜茲,建立了四鎮,卻遭到了狄仁傑的反對。狄仁傑認爲唐朝遠距離經營西域是勞師傷民耗費國庫,主張放棄四鎮,放棄新疆。圍繞這一問題,朝廷展開了爭論。在爭論中崔融指出,建立四鎮,其實是“杜漸防萌,安危之計”,他說:“四鎮無守,則狂胡益曕,必兵加西域,諸蕃氣贏,恐不能當長蛇之口,西域既動自然危臨南羌,南羌樂禍,必以封豕助虐。蛇豕交連則河西危,河西危則不得救矣”。在唐朝和吐蕃對峙的情況下,要想守長安,必守河西,要守河西,必守四鎮。因此武則天支持王孝傑復置安西四鎮,並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的主張,以確保唐朝在新疆的統治。

那麼,新疆如果丟了會如何?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唐朝喪失新疆後,河西處於吐蕃的直接攻擊之下,京城長安也成爲了前線。唐朝問題,明朝也遇到過,明朝初期打敗兀納失裏控制了哈密地區。成立哈密衛。1529年,明朝就哈密的棄守問題展開了討論。以甘肅都御史唐澤爲代表的消極主張,放棄哈密,他們的觀點和狄仁傑有異曲同工之處。不過,以詹事霍韜等人爲代表的主守派則主張一定要收復哈密,1528年11月,霍韜在奏摺中陳言:“或曰今陝西飢困,甘肅孤危,哈密可棄也。臣則曰,保哈密,所以保甘陝也,意思是保甘肅所以保陝西。若以哈密難守就棄,然甘肅難守則棄甘肅乎?”但是目光短淺的明世宗還是放棄了,結果是什麼?吐魯番軍隊直逼肅州,甘州,西北邊患更加嚴重。

總結:唐朝和明朝丟失新疆,結果是中原西北大門從此敞開,其實回顧歷史,清朝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幸運的是左宗棠成功了。後來明末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在總結歷史教訓時說:“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唐太宗父子克河西征西域,打通絲綢之路引萬國來朝謂之盛唐。宋先失幽燕於遼,後棄河西於李元昊,一蹶不振得弱宋之名。朱元璋父子驅暴元於中原,徵北元於長城外,收復河西兵鋒直抵哈密,惜後世子孫無用,先退於邊牆後棄守河西,準格爾由此坐大。清康雍乾三世反覆用兵於西北,收河西,平準格爾攬萬里西域於中華,創中華各族大一統之局面,康乾盛世未必名不符實,雖後市子孫亦無能被羅剎搶走大片土地,但西域大部歸中華之局面,至今未改。

中原強則可定河西,收西域,通絲路,西北貿易之財可反哺中原。失西域,棄河西,絲路斷絕則中原是重大財賦之地進而衰弱,外敵可憑西域之地得絲路之財,進而威脅長城,退可遊弋於塞外。契丹,党項,蒙古都由此而崛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