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廊坊日報

去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體盈利改善,回報能力穩步提升,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去年上市公司年報數據顯示,78.4%的上市公司實現盈利,51.4%的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上市公司宣告現金分紅家數、金額均創新高,員工人數和薪酬雙增。從行業賽道看,出行服務業業績明顯修復,帶動相關商品消費回暖。海外業務收入創新高,“新三樣”龍頭企業總體業績亮眼。業內人士認爲,最新年報數據顯示,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穩步提升,實體企業盈利逐步恢復,折射出我國經濟運行向好的態勢。

超五成公司淨利潤增長

數據顯示,滬深兩市近八成上市公司實現盈利,超五成上市公司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上市公司總體盈利改善。

去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72.6萬億元,同比增長0.9%;淨利潤5.3萬億元,同比下降1.3%。其中,78.4%的上市公司實現盈利,51.4%的上市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扣除金融業外,實體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3.4萬億元,同比增長2.2%;淨利潤2.9萬億元,同比下降3.1%,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同比微增0.4%。

在28個實體一級行業中,14個行業盈利實現增長,商貿零售、社會服務、傳媒、交通運輸、公用事業等行業盈利增速居前。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相當於GDP的約六成(60.9%),實體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相當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超半數(52.6%),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從細分行業看,出行服務業業績明顯修復,帶動相關商品消費回暖。去年,隨着旅遊出行加快復甦,交通運輸業上市公司業績持續回暖,淨利潤同比增長65.6%。休閒出行相關的美容護理、服裝家紡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5.2%和60.3%。

海外業務收入創新高,“新三樣”龍頭企業總體業績亮眼。去年,實體上市公司海外業務收入在高基數上再創新高,同比增長5.2%,增幅高於我國貨物貿易0.6%的出口增速。實體上市公司來源於海外業務收入的佔比達12.8%,近年來持續提升;上市公司海外業務收入相當於我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約兩成,參與全球競爭的實力不斷增強。

資本市場聚集並培育了大量“新三樣”龍頭企業,不斷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科技含量。去年,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行業上市公司海外業務收入合計同比增長32.3%,高於相關行業全國出口收入29.9%的增速。

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分析,去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整體穩步上漲,實體企業盈利逐步恢復。

創新動能不斷增強

透過數字看年報,創新動能不斷增強是去年度上市公司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大亮點。

去年,滬深兩市實體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1.6萬億元,同比增長9.9%,研發投入相當於我國研發經費支出約五成;研發強度(研發經費佔營業收入的比重)達2.5%。科創板和創業板研發強度分別爲10.9%、4.9%。研發強度大於10%的上市公司家數佔比16.5%,同比增加1個百分點;253家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大於10億元。

創新不斷轉化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中國船舶交付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龍芯中科發佈我國自主研發可控的新一代通用處理器龍芯3A6000……

去年實體企業資本開支合計5.0萬億元,同比增長9.0%。高新技術製造業投產勢頭強勁,鐵路、船舶、航空航天、汽車等14個細分領域資本開支同比增長超10%。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等基建相關產業投資支出同比分別增長33.7%、14.0%,持續發揮穩經濟促發展作用。

“盈利改善往往是企業投資的領先指標,隨着盈利和經營現金流的修復,上市公司投產意願有所提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有望進一步提升。”業內人士分析。

28家公司現金分紅預計超百億元

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意識持續增強也是一大看點。

數據顯示,上市公司積極響應新“國九條”現金分紅要求,共3635家上市公司宣告去年年報現金分紅,家數佔比70.9%;共宣告現金分紅2.0萬億元,家數、金額同比分別增長10.9%、1.2%,均創歷史新高。28家上市公司現金分紅預計超百億元。不少上市公司提出中期分紅計劃,國有五大行首次集體推出中期分紅安排。

“從中長期展望看,隨着政策不斷鼓勵上市公司分紅導向,健全現金分紅治理機制,疊加國內經濟修復環境下A股公司盈利能力逐步改善,企業分紅意願有望增強,帶動現金分紅力度持續提升。”首席策略分析師楊超表示。

除分紅外,上市公司回購力度也在加大。共775家上市公司在去年實施回購,回購金額864.33億元。“本輪迴購潮始於去年6月,至今仍在持續,主要集中在科技成長板塊。公告回購預案的龍頭公司較多。”楊超分析。 (據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