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晚報

5400平方米公共空間改造提升完工

北新橋地鐵站打造“京韻門廳”

元寶楓、國槐挺立,繡球、月季爭豔,蝴蝶飛舞。夏日清晨,地鐵5號線北新橋站東北口新添的口袋花園裏,迎來居民休閒遛彎。近日,通過拆圍擋增綠、優化交通路網、整理城市傢俱等,北新橋地鐵站周邊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完工,總改造面積約5400平方米,作爲首都機場線起點的“京韻門廳”煥新亮相。

北新橋站東北角原圍擋已拆除,新建成了街邊小花園。 本報記者 鄧偉 攝

4個地鐵口增綠3000平方米

北新橋路口位於崇雍大街與簋街交會處,地理位置優越,民俗文化資源豐富,餐飲美食衆多,每天這裏的人流、車流都絡繹不絕。“北新橋自元代以來就是道路交叉口,700餘年來基本維持不變,民俗文化特色顯著。”東城區城管委副主任王濤說。

自2021年首都機場線西延至北新橋站後,更多旅客在此換乘,急需更便捷、舒適的交通環境。

由於修地鐵原因,北新橋站東北口之前大面積未利用,並佔據了部分人行便道。“印象中好幾年了,一直是圍擋。現在出門就是街角花園,心情舒暢。”家住東直門內大街的居民李春英說。

李春英口中的街角花園約350平方米,有小花壇、座椅、文化廊架、地面雕塑等,金銀木、連翹、紫丁香、繡球、萱草等一派生機盎然。“花園還種植了鳶尾、玉簪、鼠尾草、紫苑、月季等,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給市民帶來豐富的視覺享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景觀設計師譚敏潔說。

除了東北口,北新橋站其他三個地鐵口也都添了綠意。西北口北側,海棠、黃楊籬圍合出慢行空間、非機動車停車區域,實現動靜分區。西南口、東南口則拆除破損圍欄,栽下1米多高的黃楊球,遮擋市政電箱等設施。目前,北新橋地鐵站4個口共增綠約3000平方米。

交通微改造讓慢行更友好

增綠之外,四個地鐵口還通過交通微改造,緩解了交通負荷,讓慢行更友好。

改造前,北新橋站東北口部分人行便道被佔壓,而緊挨着的非機動車道卻過寬,行人和非機動車混行,不便於騎行。“我們圍繞‘交通疏堵 慢行共享’的設計理念,將便道向主路一側拓展了7米左右。”譚敏潔說,現在行人、非機動車各行其道。

在西北口,人行道轉角空間曾十分侷促,存在安全隱患。改造則優化了路口轉角區域,將原本的直角交叉口改爲圓角,並依據相關規範將轉彎半徑調整爲8米,讓行人走起來更安全自在。此外,4個地鐵口各類市政箱杆設施也得到了優化,南北兩側10根杆體被整合爲2根,電力箱體由原來的6臺被優化爲3臺,且全部退出人行步道。而非機動車停車位在原有500個的基礎上增至780個,讓空間更有序,慢行更友好。

小學生的設計點子被採納

700年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孕育瞭如今的北新橋。此次改造,新老文化碰撞、交融,賦予這裏別樣的京韻和生機。

“老”指的是歷史老照片。在北新橋地鐵站東北口,是1961年同位置通過影雕工藝展示的老照片,老照片四周搭配其他老北京元素,讓行人瞭解北新橋的深厚歷史底蘊。

“新”是指改造中,設計單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聯合起來,組織學生們以“城市設計師”的身份,嘗試爲項目改造出點子、出設計方案。

在東城區燈市口小學張子夏的設計圖中,街角花園裏有仿古廊架,供人們休閒小憩。在東城區府學衚衕小學董思源的設計方案中,對北新橋東北口南側和西側,都增加了綠化帶。最終呈現時,這兩位同學的設計亮點都被採納。

今年,東城區還將繼續啓動燈市口大街公共空間提升項目,依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提高通行能力、擴展公共區域,讓老城街區更精緻宜人。本報記者 李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