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輕金融 作者:李靜瑕

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加快培育差異化增長極,郵儲銀行取得了逆週期的顯著變化

撥開迷霧,才能看得更長遠。

一種常見觀點認爲,部分中小銀行盈利能力更強。其實不盡然。中金公司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國有大行盈利能力並不差,在相同資本佔用水平下取得了更高的資產回報率。具體到郵儲銀行——最年輕的國有大行,從一組數據可見一斑:

郵儲銀行2024年一季度年化ROE達12.36%,國有行最高;長期保持全國性銀行最低不良率水平個人存款佔比90%,上市銀行中最高;2023年唯一一家淨息差保持在2%以上的國有行。

郵儲銀行稱其近年來從長期主義出發,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2022年起聚焦內部轉型,全面打造“六大能力”;2023年起聚焦創新變革,構建五大差異化增長極;持續擦亮“值得信賴的好銀行”金字招牌。

堅持長期主義很難,很稀缺,卻是大型銀行洞穿歷史週期的必經之路。

01

練內功:“做難而正確的事”

“作爲銀行經營者,我們深知基業長青並不容易,在堅持長期主義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

告別規模紅利,進入分化週期,銀行進入拼內功的時代。

不少銀行開始探索曲線之上再造麴線,向內求內生動力。例如,招行提出迴歸價值銀行,構建“馬利克曲線”,郵儲銀行則聚焦打造差異化的增長極。

“我們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表示。“做難而正確的事”,就是跳出當下的困境,一切圍繞長期佈局,打造新的增長極。

從2022年提出打造專業核心、體系支撐、協同整合、科技助推、機制驅動、創新引領“六大能力”,到2023年在業務模式、客戶服務、市場運營、體制機制等領域加快創新變革,郵儲銀行的逆週期突圍已經體現在業績表現中。

一是盈利能力持續穩健,2024年一季度郵儲銀行營業收入894.30億元,同比增長1.44%,歸屬於銀行股東的淨利潤259.26億元。2023年郵儲銀行依然實現中收282.52億元,剔除一次性收入影響後增速是12.05%,就是“難而正確的事”的結果之一。

二是淨息差保持行業高位。2023年末郵儲銀行的淨息差依然維持在2%以上,今年一季度淨息差依然達到了1.92%,淨利息收入增速連續三個季度保持在3%以上,一季度高達3.13%。

三是資產質量優於行業水平。2024年一季度末,郵儲銀行不良貸款率0.84%,撥備覆蓋率326.87%,將精細化風控下的高質量發展貫穿經營始終。

通過內部變革來推動創新,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對銀行而言是難的事,但是也是正確的事。郵儲銀行選擇迎難而上。

首先是將被動變爲主動。郵儲銀行將主動客戶運營集中到總部,通過精準客戶畫像,實現客戶低成本觸達和經營,同時也打造出極簡的客戶體驗。一季度,主動授信金額已達3659.27億元,貸款餘額2233.82億元,不良率低於0.5%。

在公司業務中,郵儲銀行改變過去的跟隨策略,變爲主動拓展客戶,推動主辦行業務發展。2023年,主辦行公司客戶數量增長翻倍,今年一季度公司客戶新增7.33萬戶達163.98萬戶。

其次,加強集約化運營。2023年,郵儲銀行零售信貸集中審查審批推動消費信貸作業效率提高42%、小額貸款審查審批節省人力60%,集中貸後管理推動小企業客戶經理人均產能提高30%。信用審批“看未來”模型落地見效,批覆授信金額超過1.3萬億元,支撐主辦行客戶增長了91%。

三是推進體制機制變革。2023年末郵儲銀行科技類、銷售類人員佔比分別提高0.25、1.79個百分點;二級分行機構改革中,6家試點分行內設部門精簡了36%,人才結構不斷優化。

過去幾年,郵儲銀行每年都拿出營收的3%投入到金融科技領域。2023年以來,圍繞“戰略入腦、科技強心、數據造血”總體戰略邏輯,通過數字化構建了創新變革的支撐力。

02

強招式:五大增長極顯成效

何爲“增長極”?這是從“磁極”引申而來,核心觀點是增長並非出現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增長極上,這些增長極可以對全局產生更深的影響。

對於大型銀行來說,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打造一批特色化“增長極”,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郵儲銀行如何發揮近4萬個網點覆蓋的天然優勢,不斷挖掘6億多客戶的價值,將自身優勢打造成爲未來增長的“護城河”?答案是在“五篇大文章”中找準自身契合點,佈局五大差異化增長極,既凸顯了特色,又兼顧到了長遠。

短短兩年時間,“五大差異化增長極”已經釋放出強大的動能。

第一極,是金字招牌“三農”金融在增量創歷史新高的同時實現了價格和風險的平衡。郵儲銀行聚焦鄉村特色優勢產業,推進信用村網格化深耕、提升“村社戶企店”農村五大客羣精準觸達能力。2024年一季度,郵儲銀行涉農貸款新增1762.34億元,餘額達到2.33萬億元。

第二極,是“打造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商”。郵儲銀行構建圍繞客戶全生命週期服務的新機制,“十四五”以來累計發放普惠小微貸款3.86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2%。今年一季度,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58萬億元,佔客戶貸款總額比重超過18%,增量佔比超過30%,這兩項佔比居國有大行前列。

第三極,是主動授信日益成爲新的、重要的增長點。15個月,餘額突破了1500億元,主動授信貢獻信貸差異化增長極貸款增量的四分之一。

第四極,是“以AUM爲綱爲客戶創造價值”。郵儲銀行從產品、服務、隊伍、運營、投教五個方面去打造財富管理增長極,一季度末,其AUM(管理個人客戶資產)規模超1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8455.78億元。VIP客戶5382.04萬戶,較上年末增長4.55%。富嘉(資產在人民幣50萬元至600萬元之間的客戶)及以上客戶539.17萬戶,較上年末增長8.65%。據瞭解,郵儲銀行還創新推出“理財夜市服務”,在國有大行中首家上線代銷理財產品24H全天候交易功能,起息早、到賬快,進一步提升客戶理財產品持有體驗。

第五極,是金融市場提速增效。依託“郵你同贏”平臺,構建客戶互聯、產品豐富、信息共享的金融場景生態,目前平臺註冊機構達到2400多家,累計交易規模突破2萬億元。

五大差異化增長極帶來了確定的增長,今年郵儲銀行將繼續加大對五大差異化增長極的資源傾斜,可以預見,差異化增長極將釋放更多潛能。

03

固保障:全面精細化管理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孫子兵法•勢篇》

銀行業的精細化管理時代正在到來,拼效率、拼服務纔有未來。

對於郵儲銀行來說,精細化管理的核心是做好能力、創新與管理,這三者相輔相成,也是逆週期突圍、高質量發展的制勝法寶。

今年以來,郵儲銀行在持續抓好能力建設和創新變革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精細化管理,在資源配置、業務發展、客戶服務、風險管理、運營管理等領域不斷追求管理高效和成果最優。通過全面加強精細化管理,積聚發展的內生動力。

變革經營方式方面,郵儲銀行加速推進主動授信;持續精簡、優化產品線上申請流程;實現風險管控與客戶體驗的平衡統一;全面啓動“看未來”技術體系3.0階段建設,今年一季度使用“看未來”模型批覆客戶3,621戶。

資源配置方面,主要體現在資產負債的精細化管理,以最優的配比、最高的效率精準滴灌到各個環節。在資產端,以風險調整後收益率(RAROC)爲標尺配置資產,信貸差異化增長極餘額達到5.31萬億元,佔各項貸款餘額的比例達到62.34%,較上年末提升了0.35個百分點;在負債端,持續優化價值存款發展機制,一季度存款付息率爲1.48%,較上年末下降了5個基點。

其次,郵儲銀行精細化管理流程,細摳每個要素、每段流程、每項服務,不斷打磨更加簡單易得、體驗優質、競爭力強的業務流程,深挖綜合價值,改進客戶體驗。

此外,精細化管理成本,爲資源配置制定科學、定量的標尺,大力推進機構調整和集約化運營,讓已投入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用。

郵儲銀行推動金融科技能力轉化爲數智化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賦能價值創造;創新隊伍管理模式,人才配置思路從數量增長轉向人均效能提升,崗位分佈更趨合理,人才資源進一步向核心業務領域和前臺營銷崗位有序流動;組建人力資源業務夥伴(HRBP)隊伍,搭建人力資源共享服務中心(SSC),開展人工效能分析,賦能科技人才管理。

最後,是精細化管理風險,將“全面、全程、全員”的全面風險管理要求落實到監測、指導、約束、追責、回檢等各環節之中,既要“防患於未然”,又要“銷患於未形”。

通過全面精細化管理,能夠精進自身的能力,爲創新變革打好基礎。

04

結 語

持續的創新才能葆有生命力。

郵儲銀行正在致力於讓全行上下將創新變革視爲一種風尚、一種習慣,各級管理者鼓勵創新,員工勇於創新,對工作滿懷激情、追求極致,對未來敢於思考、勇於求變。

“每一個長期主義者,都致力於走穩當下的同時爲未來做好準備,既經得起風浪的考驗,也抓得住時代的機遇。”劉建軍稱。

當前的銀行業分化中,變革創新處於前列的銀行,業績與估值可能領跑新一輪週期。郵儲銀行以能力建設爲基礎、以創新變革爲動力、以精細化管理爲保障,着力提升發展效益和管理效能,其逆週期佈局讓未來更加可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