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雜誌

上市公司年報,成爲反映宏觀經濟的一面鏡子

文 |《財經》記者 王穎

編輯 | 楊秀紅

2023年報披露收官,A股上市公司成績單隨之揭曉,背後數據透露出行業冷暖。

Wind(萬得)數據顯示,A股市場有535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3年財務數據,近八成實現盈利,整體營收達72.70萬億元,同比增長0.86%;實現歸母淨利潤5.29萬億元,同比下滑1.21%;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同比上漲5.75%,上市公司的現金流持續改善。

披露財報的公司中,有57%的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1%的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656家公司淨利潤翻倍,淨利潤超過百億元的公司有79家。

從行業角度看,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建築裝飾、石油石化、交通運輸、銀行是營收大戶。淨利潤方面,銀行、石油石化、非銀金融位居前三,而房地產、農林牧漁等行業業績表現靠後。

從業績增速來看,消費領域復甦明顯。營業收入增速方面,社會服務行業2023年營收增速最快,同比增長28%,領跑31個申萬行業;淨利潤增速方面,商貿零售、社會服務、傳媒位列前三,房地產業、農林牧漁業延續低迷,歸母淨利潤分別下滑239%、125%。

而光伏、鋰電再度面臨週期性波動,如何走出“週期魔咒”,成爲擺在相關上市公司面前的課題。

誰是A股“盈利王”?

從年報業績分佈來看,半數公司實現淨利潤增長。其中,淨利潤增幅超過500%的有74家,增幅爲100%-500%的有582家,增幅爲50%-100%的有427家,增幅爲30%-50%及30%以下的分別爲409家和1241家。2621家公司淨利潤下滑。

2023年,淨利潤排名前50的上市公司合計盈利3.3萬億元,較2022年減少729億元。8家上市公司歸母淨利潤超千億元,較2022年減少1家,中遠海控退出“千億俱樂部”。

金融、石油行業在淨利潤榜單前十中佔據前六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以超3000億元的歸母淨利潤穩居前兩名,其後是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淨利潤分別爲2694億元和2319億元。中國石油、中國海油淨利潤均超過1000億元。

剔除石油和金融類公司,2023年淨利潤排名前五的公司爲中國移動、貴州茅臺、中國神華、中國建築、寧德時代。

寧德時代以441.21億元的淨利潤成爲創業板2023年度“盈利王”,邁瑞醫療、陽光電源位居第二、第三。晶科能源以74.4億元的淨利潤成爲科創板“盈利王”,大全能源、傳音控股位居第二、第三。

從淨利潤增速來看,35家公司淨利潤增速超過10倍。盛屯礦業、麗江股份、惠城環保排名居前,業績增幅分別爲12770%、5972%、5500%。

淨利潤排名前50的上市公司中,七成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其中13家增速超10%。比亞迪、寧德時代、中國交建增速同比居前,分別爲80.72%、43.58%、23.61%。寧德時代在淨利潤排行榜中的排名,從2022年的27名躍升至2023年的19名。

位居營收排行榜前列的,多數仍是央企。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均以超3萬億元的收入,繼續蟬聯A股營收榜單前兩位。中國建築、中國中鐵及中國鐵建分列第三至第五位,營收分別爲2.3萬億元、1.3萬億元和1.1萬億元。

從營收增幅來看,77家公司營收翻倍。在營收排名前50的上市公司中,比亞迪的增速最快,同比增長42.04%。保利發展、寧德時代位列第二、第三位,營收增幅分別爲23%、22%。

消費行業復甦明顯

Wind數據顯示,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28個行業實現盈利,19個行業營收正增長,15個行業歸母淨利潤正增長,11個行業實現營收、淨利潤雙增長。

營收方面,建築裝飾、石油石化、交通運輸、銀行、汽車是營收大戶,其營收大多在4萬億元以上;電力設備、有色金屬、電子、非銀金融的營收在3萬億元以上。環保、社會服務、綜合、美容護理的營收規模則排名靠後。

淨利潤方面,金融業依然最掙錢。銀行、石油石化、非銀金融、電子設備繼續蟬聯排行榜前四位。房地產、農林牧漁、綜合三個行業出現虧損。

營收增速方面,社會服務、汽車、電力設備位居前三,增速分別達到31%、16%、8%。從申萬二級細分行業來看,社會服務行業的旅遊、餐飲,交通運輸中的航空機場等大消費板塊表現亮眼,呈現復甦態勢。航空機場、旅遊景區的營收翻倍,酒店餐飲的營收增速也排名靠前。

在A股營收增速排名前20的公司中,旅遊類企業有六家。不少旅遊企業表示,由於所在行業大幅回暖,公司業績明顯增長。

麗江股份2023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2.37%,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5971.91%,其表示,2023年以來,旅遊市場迎來快速復甦,遊客接待量明顯回升。衆信旅遊2023年營收同比增長551%,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15%,其表示,2023年旅遊行業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多重利好政策激發行業新活力,“假日經濟”消費火熱,國民出行軌跡遍佈全球,消費需求加速釋放。

東莞證券認爲,2023年爲疫情防控優化後消費爆發式反彈的紅利之年,旅遊消費等服務類消費大幅反彈。根據文旅部數據,2023年國內出遊人次48.91億,同比增長93.3%,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4.91萬億元,同比增長140.3%。在旅遊消費反彈帶動下,2023年,中信消費者服務行業細分板塊均實現盈利。景區、旅遊服務、酒店、餐飲等板塊歸母淨利潤均錄得翻倍增長。

旅遊消費市場的復甦有望延續。中航證券認爲,今年“五一”出遊數據亮眼,看好2024年旅遊經濟持續向好。隨着國內旅遊市場的逐步回暖,各大旅遊景區的經營狀況也呈現出整體性的復甦態勢,相關上市公司業績有望提振。

受益於經濟復甦,航運需求回暖,四大航空公司整體大幅減虧,同比減虧合計超千億元。南方航空、中國東航分別虧損42億元、82億元,中國國航虧損最少,爲10.46億元,而海航控股則率先扭虧爲盈,實現歸母淨利潤3.1億元。

淨利潤增速方面,商貿零售、社會服務、傳媒增速居前,分別爲875%、237.82%、133%。紡織服飾、交通運輸的淨利潤增速均在60%以上。

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弱的背景下,2023年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資源品行業整體表現欠佳,營收、淨利潤雙雙下滑。而公用事業板塊受益於煤炭價格的走低以及經濟回暖帶來的需求增長,歸母淨利潤上漲64%。

地產光伏受考驗

無論從淨利潤還是淨利潤增速來看,2023年,房地產、農林牧漁、綜合三個行業均表現不佳。

此前幾年業績曾持續高增長的地產行業,2023年業績下滑明顯。

申萬房地產業的116只成分股中,有36%的上市房企2023年錄得虧損,14家爲近五年來首次虧損。綠地控股是A股市場虧損規模最大的房企,淨虧損95.56億元。另外,*ST世茂、*ST金科、華僑城A、首開股份、華夏幸福、ST中南的淨虧損均超50億元。

綠地控股表示,虧損主要受制於行業低迷等客觀因素,原因包括:房地產市場持續下滑,導致資產價格下跌,計提了超百億元的資產減值準備;房地產行業及基建等關聯行業深陷低迷,持續三年的行業困難未得到有效改觀,導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結算毛利率也同比下行,業績持續承壓。

2024年以來,房地產支持政策持續出臺。需求端,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相繼放鬆限購,成都、長沙等核心二線城市取消限購;融資端,房地產城市融資協調機制快速推進。

中信建投認爲,4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未來供給端政策有望陸續出臺。在政策的支持下,高能級城市市場有望率先修復,而重點佈局於高能級城市的房企將優先受益。

房地產之外,上市豬企業也成爲虧損大戶。2023年,生豬價格持續低迷,上市豬企普遍虧損。雖然2024年以來豬價整體出現回暖,但目前近15元/公斤的價格,仍處於各大豬企的成本線附近。在此背景下,多家上市豬企今年一季度仍然虧損,溫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三家頭部豬企分別淨虧損12.36億元、23.79億元、19.34億元。

“此前已經經歷了近三年的豬價低位運行,行業也已經開始逐步去產能,投資者對豬價下跌有了更理性的認識。更大幅度的豬價下跌,反而會帶來更明顯的產能去化,繼而更快地迎來豬週期的反轉上行。”新希望對《財經》表示。

光伏行業則面臨着週期波動的嚴峻考驗。

Wind光伏概念86只成分股中,有四成2023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近三成個股下滑幅度超40%。到了2024年一季度,情況變得更爲嚴峻,有26家企業出現了淨虧損。

隆基綠能、TCL中環、通威股份分別淨虧損23.5億元、8.8億元、7.87億元。而這三家公司上一次出現單季度虧損,則分別要追溯到11年前、14年前以及8年前。

隆基綠能是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生產製造商,對於2024年一季報產生虧損的原因,其表示,“2024年一季度,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品價格持續下行,公司整體毛利率明顯下滑,計提存貨以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28億元;由於硅料價格大幅下降,參股硅料企業確認的投資收益同比大幅下降10.82億元。”

5月8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最新報價顯示,N型棒狀硅成交均價爲4.53萬元/噸,環比下跌7.93%;P型緻密料成交均價爲3.90萬元/噸,環比下跌8.88%;N型顆粒硅成交均價爲4萬元/噸,環比下降6.98%。

“相比2022年30萬元/噸以上的高點,目前硅料價格已經跌去近九成。這個價格已經到達甚至跌破大多數企業的成本線。”有分析師告訴《財經》。

TCL中環表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能規模超1000GW(吉瓦),供給側與終端裝機存在階段性供需錯配,光伏行業仍處在市場週期底部,落後產能加速淘汰。

同樣在經歷週期波動的還有鋰電產業。不過,該產業鏈的業績則出現分化。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業績亮眼,但鋰電產業鏈上游——鋰礦廠商的日子卻不太好過。

Wind鋰礦概念板塊10家企業中,有7家2023年歸母淨利潤降幅在45%以上。鋰礦龍頭天齊鋰業、贛鋒鋰業2023年歸母淨利潤分別下滑70%、76%,雙雙退出淨利潤前50榜單。

受行業供過於求及庫存積壓的影響,被稱爲“白色石油”的碳酸鋰,其價格自2022年12月達到56.76萬元/噸的高點後震盪下跌。Wind數據顯示,5月13日,碳酸鋰(99.5%電池級/國產)平均價跌至10.97萬元/噸,較2023年階段性高點下降了逾60%。

今年一季報,天齊鋰業、贛鋒鋰業均錄得虧損。天齊鋰業淨虧損38.97億元,業績預告次日,公司股價一字跌停。公司解釋稱,受鋰產品市場波動的影響,鋰產品銷售價格同比大幅下降;重要聯營公司SQM一季度業績同比大幅下降,是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