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5月14日訊(記者 曹韻儀)5月14日央行官網消息,2024年1月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對7家覈實爲拒收人民幣現金的單位及相關責任人依法作出經濟處罰。

5月以來,央行已經兩次公開拒收人民幣單位的整治情況,財聯社記者發現保險機構頻頻上榜。新華人壽、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國壽財險均有拒絕公衆使用現金購買保險的情況,受到的現金處罰力度也相對較大。

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央行的整治一方面維護人民幣法幣地位,另一方面是提升合規要求。保險機構應明確“拒收現金違法”及其法律後果,不得對現金支付設置門檻,不得以“業務環節多”等爲由拒收現金。

保險人員不熟悉流程 拒絕現金被通報

“央行公開對這些機構進行處罰,對拒收人民幣現金行爲進行整治,一方面維護人民幣法幣地位,另一方面是提升合規要求,通過增強合規管理,引導合規管理。”獨立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5月14日央行公示共有7家機構受到處罰,其中兩家爲保險公司,處罰理由均爲拒絕公衆使用現金購買保險,並且處罰力度和金額都較大。5月10日,新華人壽保險寧夏分公司被處罰3萬元,相關個人處以5000元;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淮安市淮陰支公司營業場所未設立人工現金收付通道,工作人員向客戶答覆不收現金,因此對單位和個人處以5萬元和1萬元罰款。

5月6日,央行公佈了15起拒收人民幣現金典型案例,其中,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漳州中心支公司、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懷柔支公司均設有人工現金收付通道,但因工作人員對收取現金業務流程不熟悉,拒絕客戶以現金繳納車險費用,均被通報。

爲何保險機構頻頻被點名?中國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長曾志誠表示,從上述處罰案例看,發生拒收現金行爲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經營主體依法合規經營意識淡薄,缺乏對員工開展現金收付的法律規範及業務培訓。二是經營主體以成本控制、風險防控爲由排斥或拒絕現金支付。”

央行指出,保險公司等各類經營主體應提升工作人員守法意識,明確“拒收現金違法”及其法律後果,優化現金支付流程,提升客戶用現體驗,不得對現金支付設置門檻,不得以“業務環節多”等爲由拒收現金。

央行發力優化支付 機構加速推進“零錢包”

近年來,受支付方式快速變遷、消費模式不斷創新等因素影響,經營主體收現意願有所下降,拒收現金現象時有發生。5月13日,央行再次召開優化支付服務會議,聚焦銀行卡受理、現金支付、外幣兌換等方面。

央行副行長張青松指出,現金也是老年羣體偏愛的一種支付方式。要確保人民幣現金法定貨幣地位,依法堅決查處、整治個別商戶拒收現金行爲。人民銀行還會增加小面額貨幣供應,要求各商業銀行提供‘零錢包’等服務,綜合施策優化現金作爲一種支付手段的環境,惠及包括老年羣體在內的所有消費者。

目前,多家金融機構均在推進“拒收人民幣現金整治活動”,據財聯社記者不完全梳理,5月以來,包括交通銀行建設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等十餘家銀行開展了優化支付活動,加大對人民幣現金的宣傳,其中推進“零錢包”是重點方向。

華東某股份制銀行上海工作人員對財聯社記者透露,爲了方便老年人、外國人的現金支付,目前,每個網點都有零錢包指標,每天都要發放4個左右的零錢包。此外,還有銀行爲商戶上門兌換“零錢包”,進一步提升現金支付的便利性。

“支付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國內優化支付服務,有助於優化營商環境,便利市場主體日常交易,活躍商業,同時也是推動支付行業高質量發展。”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研究員周茂華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