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蘭,寓意着奮發向上、敢爲人先的氣質,蘊含着開放和創新的基因,是上海城市精神的象徵。正值白玉蘭盛放的季節,5月14日,安塏第特展《白玉蘭盛開——中國人文與科學珍藏展》(以下簡稱“珍藏展”)在張園八號樓一樓展廳嶄新亮相。

本次珍藏展首秀於張園舉行,彙集了諸多中國人文與科學界著名人物,通過他們的影像與筆跡,展示他們的思想和風骨,讓觀衆近距離感受榜樣的力量、感受中國人文與科學的魅力,一起用夢想點亮上海、點亮時代,從而厚植白玉蘭精神、彰顯上海城市品格。這不僅僅是一次珍藏展,更是張園文化發展工作的一項成果,是張園爲海派文化傳承發展的新研究與新探索。

珍藏展分爲“百年流光”“文星璀璨”“科技之光”三個篇章,共計百餘件名人書信手跡珍品,展示瞭如巴金、沈雁冰、夏衍等文壇巨匠的愛國情操和高尚品德,如張元濟、章士釗、黃炎培等民主人士的腳踏實地和堅定信念,如錢學森、錢三強、朱光亞等著名科學家的實事求是和開拓創新……

在2024年上海科技節即將開幕之際,此次珍藏展的意義尤爲深遠,通過人文與科學著名人物的影像和筆跡,展示他們的思想和風骨,讓更多人感受榜樣的力量,感知人文文化、科學文化的魅力,一起用夢想點亮上海、點亮時代,從而厚植白玉蘭精神、彰顯上海城市品格。正如珍藏展中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佳洱所題:“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都是人類文化的精髓”。

此次珍藏展的揭幕儀式不僅僅是展覽的揭幕,更多的是藉此機會搭建起優秀科學文化傳播的平臺,以珍藏展、讀書會爲契機,通過文化首展、名家論壇等多種形式,激發更多觀衆和市民走進張園,瞭解靜安,感知上海文化和城市創新的精神和魅力。

張園作爲曾經的“海上第一名園”,是南京西路風貌保護區的核心區域,記錄了大批名人足跡和歷史典故,承載着深厚的海派文化底蘊,也是上海近現代史上科技創新與文明進步的重要見證地。

張園聚集過無數文人雅士、各界名流,孫中山、黃興、章太炎、蔡元培等名人都在此發表過重要的演講。張園“孵化”了上海近現代史上各種科技創新的第一次——第一盞商用電燈、第一場自行車比賽、第一個室外照相館等一系列代表現代化與文明程度的設施與服務,都在張園完成在上海乃至在中國的首次亮相。珍藏展在張園舉辦,不僅是對張園海派創新思想的致敬,更是對上海乃至中國人文和科學精神的緬懷和傳承。

此次珍藏展揭幕,同期開啓“敘海派 薈名家——心閱張園讀書會”。上海日報城市和建築歷史專欄作家、主任記者喬爭月作了關於上海歷史建築可閱讀的專題分享;國家一級導演,曾任上海廣播電視臺首席導演,上海戲劇頻道播出總監張文龍先生同本次展覽策展人唐吉慧先生圍繞“張園底蘊與海派文化魅力”的話題展開名人對談。

“心閱張園讀書會”緣起今春“再尋安塏第”《海上名園—張園與海派文化》新書發佈,同期開啓第一期“閱百年,覽風華——心閱張園讀書會”。舉辦“心閱張園讀書會”,不僅是爲了挖掘和探討張園和海派文化的價值,更希望張園能夠成爲一個全球化的海派文化交流平臺,爲海內外搭建起多元化交流的橋樑。我們熱切地期待更多海內外的專家、學者、文化機構能與張園產生更強的共情和共鳴,雙向奔赴共同推動海派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據悉,“心閱張園讀書會”將在2024年內分期舉辦,並計劃和更多的文化合夥人共創、衆創,共同策劃並編撰張園文化叢書,謀劃新創作形式的張園影像紀錄片以及更多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文化作品,更加響亮和生動地講好上海張園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