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5月14日電 (戴文昌 張玉璽)立夏時節,記者驅車走進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城關鎮龔家屲村,點面觀之,寬闊整潔的鄉村道路,一個個蔬菜大棚拔地而起,愜意的田園風光盡顯悠然郊野之趣。如今的龔家屲村以思想破繭促發展蝶變,鋪就了一條條產業致富路。

曾經的龔家屲村因土壤貧瘠,種地收入微薄,民衆紛紛外出務工,一度成爲“空心村”。從昔日的無人問津,到如今的“詩與遠方”。該村蝶變緣何而來?記者近日現場挖掘其鄉村振興發展“密碼”。

圖爲5月上旬,龔家屲村一個個蔬菜大棚拔地而起。戴文昌 攝

“以前村裏資源匱乏,全村耕地基本撂荒、無人問津,房屋常年閒置,農田、農房和田園風光等資源貶值,沒有產業,留不住人。”龔家屲村返鄉創業青年戴沛功告訴記者,看到家鄉落後的面貌,自己打定主意爲家鄉發展出一份力。

龔家屲村的變化始於政府引導、能人帶動。自甘肅省啓動實施“和美鄉村”創建行動以來,榆中縣學習浙江“千萬工程”樣板村的目標定位,對龔家屲村進行整體規劃,完成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以及部分民房的立面改造,使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在前期政府支持的基礎上,戴沛功追加投資,先後流轉2000畝荒地,成立榆中白虎山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高原夏菜和特色養殖產業,拓寬合作社產業規模,助力民衆增收致富。

戴沛功說,合作社爲當地及周邊民衆提供就業崗位240餘個,年發放勞務工資275萬元,帶動周邊民衆人均增收約2.8萬元。

“該合作社以榆中縣全力打造高原夏菜‘前展後延強中間’全產業鏈發展的4.0版爲契機,強化科技興農。新建智能溫室大棚7座,鋼架大棚350畝,年產設施蔬菜1000噸,實現產值260萬元。新建智能化育苗大棚3座,年產優質蔬菜種苗1500萬株,實現產值300萬元。”龔家屲村黨支部書記李文文說。

龔家屲村依託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集農業、養殖、生態的白虎山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區,鼓勵農戶以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形式,在鄉村發展大豆、藥材和蔬菜等特色種植。現在農產品已經銷往全國各地,真正讓民衆鼓起了“錢袋子”。

“民衆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也能照顧家裏,除了務工,還有土地流轉費,形成了雙重收入。”戴沛功說,合作社現在已經形成種養結合,糧經飼融合發展,崗位多樣化,全年能讓務工人員有收入。

圖爲5月上旬,龔家屲村種植的高原夏菜。戴文昌 攝

“發動村致富帶頭人回村創業,調整種植養殖結構是我們的目標。”李文文說,目前,該村已有農家樂5家,其中“窯洞人家”已成爲榆中縣農家樂中的亮點。

“這些方便實惠都是真正落實在我們老百姓身上,有了好的條件,我們就更有動力去搞好自己的生活,讓日子越來越美。”51歲的村民戴臣高興地笑開了花。

“下一步,我們將會加強農文旅融合,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提供更多崗位,讓更多年輕人留在鄉村,讓我們家鄉更有活力。”戴沛功說。(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