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買菜,有了新目標。

5月13日晚間,叮咚買菜(NYSE:DDL,股價1.82美元,總市值4.30億美元)發佈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業績報告。

數據顯示,叮咚買菜該季度實現GMV(商品交易總額)55.3億元,同比增長1.4%;營收50.2億元,同比增長0.5%。該季度的毛利率爲30.6%。此外,該季度叮咚買菜實現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標準下0.8%的淨利潤率,淨利潤額4148.2萬元,是去年同期的6.8倍;GAAP標準下淨利潤率爲0.2%,淨利潤額同比增長6466.6萬元。

在穩住自身的盈利水平之後,叮咚買菜重啓攻勢。

業績會上,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表示,對於生鮮行業來說,傳統鏈路中,通過低價獲得規模,然後通過規模降低採購價格和運營成本的原理如今已經失效了。

他認爲,叮咚買菜在做的是不斷提高端到端的效率,提高供應鏈能力,向供應鏈要利潤與競爭力。最終通過提高供應鏈能力來服務好更多消費者,從而實現規模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叮咚買菜方面表示,今年會繼續加大江浙滬區域的覆蓋和滲透,加密前置倉佈局。

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在盈利之後再談規模增長,如今,叮咚買菜在規模上還有多少增長空間?

圖片來源:財報截圖叮咚買菜靠“前置倉”生存下來了嗎?

叮咚買菜的上一次戰略轉向可以追溯到2021年11月。

在發佈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時,面對着虧損數據,梁昌霖表示,當年第三季度,叮咚買菜主動調整了戰略重點,使其爲“效率第一,適當考慮規模”。自此之後,叮咚買菜便開打了一場盈利攻堅戰。

到了2022年2月,叮咚買菜宣佈,其上海地區於2021年12月份實現整體盈利,整個長三角地區於該季度實現UE(單位經濟模型)翻正。

一年之後,叮咚買菜宣佈自己實現了全面盈利。2023年2月,公司發佈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2022年第四季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叮咚買菜該季度實現營收62.0億元,同比增長13.1%;Non-GAAP淨利潤爲1.16億元,同時首次實現了單季GAAP淨利潤轉正。

而到了本季度,叮咚買菜實現了GMV與利潤的雙增,且實現了連續六個季度Non-GAAP標準下的盈利。

此外,數據顯示,該季度,叮咚買菜前置倉倉均日均訂單量同比提升了16.0%;存量門店的GMV同比增長4.4%。而去年下半年完成的分選中心倉網布局優化,也將繼續利好今年鏈路運營效率的提升。

此外,該季度叮咚買菜經營性現金流淨流入0.95億元。截至一季度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期受限資金和短期投資的餘額爲45.1億元。

單從區域來看,叮咚買菜表示,江蘇和浙江區域該季度的GMV同比分別實現了16.6%和14.8%的增長,並繼續保持了全面盈利。上海GMV也於該季度實現同比增長2.7%。

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內,在堅持前置倉模式的基礎上,叮咚買菜在規模上做減法的同時,在商品上做了加法。

叮咚買菜在披露本次財報時表示,現在叮咚買菜的生鮮的週轉週期約5天,端到端的損耗是1.5%。其表示,今年以來,叮咚買菜在商品結構上進行持續調優,特別是在水果、乳品酒飲、休閒百貨和烘焙等類目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3月,這4個品類銷售額合計同比增長了約8%。

叮咚買菜還調高了利潤和規模的預期:預計今年以及二季度的淨利潤和規模都會有較大幅度的同比增長,且二季度和全年均將實現Non-GAAP以及GAAP口徑的盈利。

對於叮咚買菜近年來的生存戰略,新零售專家鮑躍忠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零售業的核心還是商品能力,在他看來,消費者必然是追求同質低價的,規模的確是影響價格的一個方面,但不是決定性因素。

“現在大家都在探討折扣店的問題,試圖以這個方式降低商品價格。”鮑躍忠對記者表示,折扣店無非是通過自有品牌和垂直供應鏈的方式來降低價格,以建設垂直供應鏈爲例,是通過與廠家合作改變生產和流通模式來降低成本,“我覺得這是一個方向。”如何要增長?

種種跡象表明,叮咚買菜正重拾對增長的渴望。

在業績會上,叮咚買菜方面表示,會進一步加大用戶側的營銷投入,持續加大在優勢區域的用戶滲透,促進規模的增長。此外,還將在食品研發、農業科技和技術數據算法等方面持續進行研發投入。

可以發現的是,與早些年相比,叮咚買菜進行規模擴張的方式變多了。

梁昌霖在業績會上提到,叮咚買菜的商品不但在叮咚買菜APP上銷售,也進入了更多渠道,一些同行也開始採購叮咚的商品。

去年11月有消息稱,當年天貓雙11期間,叮咚買菜入駐淘寶買菜,聯手提供1小時到家服務。據報道,叮咚買菜在當時便有近1000個站點已全部入駐淘寶買菜小時到家板塊。對此,叮咚買菜方面曾對記者表示,其的確已經入駐淘寶。

除了拓展線上渠道,叮咚買菜已經開出了線下門店。

去年底,“叮咚奧萊”在松江九里亭街道開業。而在本次財報後的業績會上,梁昌霖透露,叮咚買菜已經開出了4家生鮮奧萊店,每個店面積約350平方米,現在單店日銷在4萬元以上,還在不斷爬坡之中。

“線下的生鮮奧萊店是我們根據大時代的變化推出的新的服務模式,我們發現中國正在進入老年化社會,老年人購物更多依賴線下,也更看重性價比。爲了滿足老年人的購物需求,爲老年人提供觸手可得的健康美好的生鮮食品,我們開設了生鮮奧萊店。”梁昌霖說。

但這些動作都很難被業內視爲一家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在財報會議上,梁昌霖多次重點提及叮咚買菜在供應鏈上所做的建設。其表示,叮咚買菜的賬期很短。其還明確表示,可以通過提高供應鏈能力來服務好更多的消費者,從而實現規模增長。

一直以來,前置倉模式受困於無法達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使得其一度舉步維艱。當叮咚買菜將主要賣點轉向供應鏈建設,能夠在維持利潤水平上漲的同時重拾規模嗎?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翟天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生鮮農產品存在鮮活保質期,所以供應鏈升級帶來的效益提升尤爲明顯,“縮短中間運輸的時效,提高產品中間環節的損失率,可以最大限度確保產品售價和份額。”

然而,這未必直接指向商品的低價。翟天昶提到,打造供應鏈需要前期投入,企業也需要獲利,比如實現了生鮮高品質帶來的溢價。

此外,即便在前期投入的基礎上,通過建設供應鏈的確可以獲得商品定價權,但這並不代表可以在行業內獲得明顯的價格競爭力。畢竟,“垂直供應鏈建設”這一口號,盒馬也已喊了多年,行業玩家對此多有佈局,降價成爲不少企業的常見操作。

以盒馬爲例,今年4月,其向記者表示,通過建設垂直供應鏈,其打造出了售價僅爲國際大牌一半的平價藍莓。在規模上,盒馬在29個城市擁有超過360多家門店,並早已將重心轉向提升商品價格競爭力。

而在去年年底,美團買菜更名爲小象超市,這意味着美團買菜從生鮮電商正式升級爲全品類零售平臺。與此同時,小象超市還入駐了杭州,與叮咚買菜展開了正面競爭。

很顯然,這是一場長期的戰役。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零售企業可能不是試圖通過生鮮做規模盈利,而是通過生鮮引流,然後通過將快消品及其他品類做大規模並獲取利潤,“非標必然是分散的,無法集中和壟斷,但是快消品是標品、工業品,很好做規模。”

生鮮電商發展至今,可以說是“摸着石頭過河”,長期來看,若當真可以通過供應鏈建設實現更大規模地降本增效,商品價格有機會進一步降低,各路玩家們或有機會走出“內卷”,找到零售業的增量。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