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蕪湖日報

孩子們在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碰撞和摩擦。面對“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情形,家長的做法對於引導孩子學會處理問題、習得社交技巧有重要影響。當孩子與他人產生矛盾時,家長應避免哪些行爲?有哪些小妙招可以幫助家長妥善處理孩子間的磕磕碰碰?

準確把握四個辯證關係

一是既不能過於輕視,又不能大驚小怪。當前校園欺凌、 未成年人犯罪等事件仍層出不窮, 孩子入學後,家長更要對此類問題引起重視。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家長太過敏感,發現孩子與別人發生小摩擦就大驚小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缺少正常人際交往的勇氣。

二是既不能過分干涉,又不能袖手旁觀。家長如果凡事都爲孩子出頭,就會使孩子失去鍛鍊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如果一發生矛盾就去找對方孩子、找家長、找學校,也會讓別人忌憚與自己孩子交往,不利於他的人際關係。但有些情況可能會產生嚴重後果,或不是孩子個人能夠處理的,家長就必須果斷出手。

三是既不能放之任之,又不能限制交往。因孩子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家長有必要幫孩子選擇交際圈來規避矛盾和傷害,比如讓孩子遠離抽菸喝酒、打架鬥毆的圈子。但家長同時要認識到,孩子之間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只要處理得當,矛盾很快會化解;如果爲了迴避矛盾把孩子“圈養”起來,他終究長不大,未來也難經得起風雨。

四是既不能依靠暴力,又不能一味退讓。當孩子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時,會逐漸變得遇事不愛思考、喜歡意氣用事。要讓孩子知道,以暴制暴往往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甚至要承擔法律責任。但也要明白,退讓不能解決所有矛盾,對孩子來講,反抗欺侮的勇氣和對抗暴力的能力就是自己最有力的“拳頭”。

用好這四條應對妙計

第一計,“以靜制動”,把化解矛盾的機會先留給孩子。當孩子與他人發生摩擦時,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觀察孩子如何解決問題,在事後對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行評價和糾正,同時預判眼前情況是否可控,必要時及時上前處理。處理過程中家長要注意控制情緒,大聲呵斥甚至大打出手只會讓孩子覺得事情很嚴重,內心產生壓力甚至仇恨。當孩子受到委屈,家長要注意撫平其情緒,表示理解和關心,讓孩子產生安全感和對家長的信任感。

第二計,“遠交近攻”,從內部外圍多方入手解決問題。一方面,家長要善於傾聽,不要妄下結論,一者弄清事實真相, 二者讓孩子宣泄情緒,三者與孩子順暢溝通,待其情緒平復,再進行心理疏導和思想引導,使孩子明辨是非、收穫成長。另一方面, 如果孩子多次與同一對象發生衝突,或者在校總是與他人發生矛盾,甚至情緒低落、逃避交際,家長就要及時找對方家長和老師溝通,合力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第三計,“放虎歸山”,將孩子大膽放歸屬於他的天地。孩子間的矛盾大多很快會煙消雲散,往往前一秒鬧過下一秒和好。家長首先要做到寬容,鼓勵孩子與小夥伴主動交往。當孩子與他人打成一片時,會逐漸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而且當朋友多了之後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也會多一層保護。

第四計,“對症下藥”,不同特點、不同階段分類施策。有的孩子天生好鬥,家長就要把他往“綿羊”的方向培養,引導其寬容謙讓,並加以約束。有的孩子天生怯懦,經常被人“當軟柿子捏”,家長就要把他往“老虎”的方向培養,讓他強身健體,砥礪膽氣,敢於在欺侮面前大聲說“不”。幼兒期和學齡前期,家長要着重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併爲他立規矩;上學後要逐漸提升其道德法紀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爲未來處理人際關係、適應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林騰飛 來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