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

外賣櫃內外雙向開門分流外賣員和學生 點對點存取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北大南門驛站破解高校送餐痛點

昨日,新落成的北京大學“南門驛站”揭牌。該驛站內設置約300個外賣取餐櫃,將有效改善高峯時段取餐環境。同時,驛站內爲外賣員提供休息、飲水、充電、讀書等服務。北京青年報記者探訪發現,驛站開放首日便收穫了北大學子的“點贊”,不僅讓雜亂堆放的外賣餐品變得整齊有序,而且提升了安全感,不必再擔心外賣被偷。同時,爲保障外賣櫃乾淨整潔、正常存取,工作人員會每天清理,食物存放時間不超12小時。北青報記者瞭解到,此次亮相的北京大學“南門驛站”,也是海淀區推進新就業羣體“友好”模式的重要舉措。目前,海淀區已建成“友好園區”“友好校園”等試點,未來還將在高校、社區、商圈等場景中推廣,讓越來越多的小哥成爲城市的“新夥伴”,基層治理的“新力量”。

現場

驛站解決校園管理和送餐安全難題

昨日下午,北青報記者來到北京大學資源樓,在西配樓南門外,一個紅色的中式大門格外顯眼,服務北大師生的外賣專區——“南門驛站”正式啓用。

過去,外賣員到北大南門送外賣,都是通過南門外的伸縮門門洞放在外賣架上,師生們再去架子上取餐。遇到高峯時期,師生們要在堆疊如山的外賣裏找到自己的那份,是個技術活兒。

“驛站籌備之初,我們也調查了師生的需求,外賣遺失、錯取、放在室外冬天容易涼、夏天容易變質等是師生們反映較多的問題。”北京大學會議中心百週年紀念講堂副主任李春亮告訴北青報記者,爲了改善校園周邊環境,爲學生們提供安全、便捷的外賣配送服務,北大會議中心與外賣平臺合作,利用南門外停運的茶館空間,改造了這個日均吞吐量可達1200件的“南門驛站”。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驛站內中部的外賣櫃將驛站自然分隔成南北兩大區域,南側屬於校外,而北側屬於校內。外賣櫃兩側均能掃碼開門,外賣員從南門進入驛站後,將外賣放入櫃中,北大師生從校內進入驛站北門,在外賣櫃的另一側取餐。存取雙方互不干涉,解決了校園管理和送餐安全兩大難題。

昨天16時,“南門驛站”門口已經停了不少外賣車。從風吹日曬的外賣架到裝修古樸、乾淨整潔的驛站,很多第一次踏入驛站的小哥們直呼“高大上”。美團外賣員王新已經在北大附近送外賣一年多了,他說,相比過去放在架子上雜亂無章的外賣,放在櫃子裏更安全也更衛生。“以前放架子上,我碰到過取錯外賣或者丟失的事,只能自己賠錢,現在就安心多了。”

爲了更好服務外賣員,在驛站南門入口兩側,還備有開水爐、手機充電寶和凳子等設施,讓外賣員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也能在驛站歇歇腳。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驛站位於校內的一側則設有洗手檯和垃圾桶,爲師生們提供了更好的取餐體驗。

“上新”首日,截至5月14日16時,驛站已經送出800餘單。

舉措

超12小時未取餐將被清理

對這個乾淨、安全的驛站,北大的同學們紛紛給出好評。進入驛站北門,北京大學本科生趙同學就用手機錄下一段視頻,打算發給在其他高校的高中同學。“我經常點外賣,之前遇到過一次奶茶被偷,‘扎心’的痛之後,我再點外賣總有種不安全感。今天一進到驛站,看到這裏整齊有序的外賣櫃,點外賣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李春亮告訴北青報記者,爲保障外賣櫃正常存取,工作人員會每天打開櫃子,超過12小時未取會進行清理。同時,保潔人員也會每日打掃驛站,保證乾淨整潔。

“上新”首日,師生們和外賣小哥們又有哪些建議?趙同學認爲,驛站容量需要擴充,目前只有幾百個櫃子,而學校一屆就有幾千名同學。容量問題也是不少外賣員擔心的點。王新告訴北青報記者,原先放在架子上時,高峯期都需要疊着放,如今到了驛站,他擔心高峯期櫃子不夠用。此外,也有不少外賣員擔心更換快遞櫃後,送餐成本會上升。

李春亮表示,針對容量問題,前期已經進行了測算,預計高峯期同時存放在櫃的外賣數量大約是180件,現在設置的約300個外賣取餐櫃,已經留出了富餘量。針對師生和快遞小哥關心的其他問題,會議中心還將積極協調、穩妥解決。

服務

未來將增校園文創展銷功能

在驛站北門邊,一間上鎖的紅色大門引起了北青報記者的注意。李春亮介紹,這個紅色大門的房間未來將解鎖新功能——水飲簡餐和文創展銷。“那邊地上、地下還有一些空間,我們計劃未來對外展銷北大校園文創產品,讓南門驛站擁有外賣服務、水吧休閒和文創展銷三重功能,也成爲北大對外傳播校園文化的一個窗口。”

高校一直是快遞外賣比較集中的區域,此前,北京大學就主動了解師生及快遞外賣從業人員需求,在校內設立快遞服務中心,劃分爲綜合服務大廳、拆包檢驗區、接駁分揀區、智能取件區等區域,實行24小時開放,日均處理7000餘件快遞。還爲長期在校內工作的快遞員辦理了入校權限,併爲他們協調臨時餐卡,面向新就業羣體開放北大“平民學校”課程資源,有效解決新就業羣體“進校難”“喫飯難”等急難愁盼問題,也讓這些年輕人能夠享受北大的課程資源,更好地融入校園。此次新落成的“南門驛站”,正是海淀區推進新就業羣體“友好”模式的重要舉措。

延伸

營造新就業羣體“友好社會”

北青報記者從海淀區委社會工作部瞭解到,目前,海淀區正在全力營造新就業羣體“友好社會”氛圍。今年“五一”前夕,海淀區首個新就業羣體“友好園區”在西三旗街道金隅智造工場落成。

據悉,該園區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匯聚了200餘家科技企業、7000多位科技人才。每天約有2000件快遞、900份外賣往來配送,十分繁忙。爲解決新就業羣體在園區“分揀難、休息難、就餐難”等實際困難,西三旗街道號召友好商戶爲新就業羣體提供休息、飲水、充電、專屬就餐折扣等暖心服務。同時,在園區入口處張貼了一張導覽圖,提供園區建築和相關設施精準定位,讓外賣小哥一圖讀懂園區概況。在五棟主要辦公樓裏,全部加裝外賣櫃和快遞架,同時給外賣小哥辦理了電梯卡,刷卡即可乘坐專屬電梯上樓送餐,配送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據海淀區委社會工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聯合高校共建新就業羣體“友好校園”,是海淀區營造新就業羣體“友好社會”的又一有力舉措。“在北京大學這所新就業羣體的‘友好校園’裏,各位快遞、外賣小哥能夠得到更多尊重和關愛,廣大師生也能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服務。”

未來,海淀區將把北京大學的“友好校園”模式向其他高校、校園拓展,並逐步把新就業羣體“友好”模式向社區、商圈等場景豐富拓展,讓越來越多的小哥成爲城市的“新夥伴”,基層治理的“新力量”,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

本版文/本報記者 王斌 張月朦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