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進一步做好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切實增強學校師生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自救互救技能,濟南協和雙語學校師生代表走進濟南市地震科普館開展“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防災減災安全教育科普活動,在科普館講解人員的帶領下,開啓了一場沉浸式、體驗式的安全教育科普活動。

認識地震

利用展品、展板、多媒體、虛擬場景、聲光電等現代技術,講解員爲同學們講解地震術語、地震分類、地震的形成、震前徵兆以及地殼的運動等地震科普知識,學習過程充滿知識性和可視性。講解員生動精彩地講解,讓同學們瞭解了關於地震的科學知識及地震發生的原理,引導大家積極學習科普知識,努力去探索掌握地震的規律。

震中自救演練

講解員帶領同學們做了模擬實景演練,鞏固了避震逃生知識,在地震發生時假如沒有在第一時間逃到空曠的地面,一定不要驚慌,要躲避到堅固的角落或者比較牢固的桌下。千萬不要躲避到有玻璃的窗戶下面,避免被危險物品砸傷。被困時,要通過敲擊硬物發出有規律的聲響求救等。

在講解員的指導下,同學們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震準備,體驗建築減隔震技術,學習了心肺復甦搶救措施和技巧。

“沉浸式”科普體驗

在地震體驗平臺,更是直觀地體驗了地震的縱波、橫波、面波,再加上模擬環境、音響特效的配合,身臨其境地感受了地震時地面的劇烈抖動,親身體驗到了地震來臨時的“異樣”感覺。

在地震模擬平臺一側是“傾斜小屋”,講解員介紹“傾斜小屋”內地面呈18度傾斜,師生先後進入帶有強烈眩暈感的“傾斜小屋”,感受地震發生時房屋傾斜的場景和行走時的困難。

隨後,師生有序地進入4D動感影院觀看影片《災難啓示錄》,身體隨着座椅不停地晃動,時而懸空、時而墜落,身邊還有光電……大家通過動感特效身臨其境地體驗了大自然的威力,感受到了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時的無助。此環節讓大家認識到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唯有通過科學的方法和知識的力量去預防、去抗擊和應急救助。

本次參觀和互動體驗收穫頗豐,大家學思踐悟、知行合一,既學習了防震減災知識,增強了防震減災意識,又通過真實體驗提高了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禦、應對緊急突發事件的能力。同學們紛紛表示,要珍惜生命,愛護環境,將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傳遞給更多人,用行動守護生命,共同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