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吉林日報

胡建兵

發展銀髮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人民福祉。以高質量市場化產品和服務,解決老年人急難愁盼的問題,回應他們對品質生活的需求,以老年消費市場繁榮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力量,“銀髮經濟”必將大有可爲。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末,我國60週歲及以上老人超近3億,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今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我國首個支持銀髮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

《意見》對“銀髮經濟”的明確定義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爲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這一新定義說明,發展銀髮經濟不僅要“爲老”還要“備老”,包含“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和“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兩個方面,具有很強的前瞻性。據權威部門預計,到2035年,銀髮經濟規模由現在的7萬億升至30萬億左右。《意見》全面系統地對銀髮經濟產業作出前瞻性佈局和規劃,特別是將“預備於老”的相關產業納入銀髮經濟範疇,在未老階段進行物質和財富儲備、健康管理,更好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爲、老有所樂。

近年,我國銀髮經濟市場需求持續增長,但和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相比,產品供給沒有及時跟進,質量和服務存在不規範現象,侵害老年消費者合法權益等問題和現象時有出現,制約了銀髮經濟更好發展。因此,各地應以需求爲“靶”,佈局“銀髮經濟”新賽道。比如通過“集羣化”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解決老年人急難愁盼問題,構建醫、養、康、護、教、娛、安等多位一體養老模式。同時更要“規範化”,規範養老服務,創新產品供給,運用好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各類經營主體和社會組織作用,推動“銀髮經濟”產品和服務創新升級。

養老服務標準化是維護服務對象權益、提升管理水平與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以老年服務設施建設和服務標準化爲抓手,結合當地實際,出臺關於養老機構、老年食堂等的地方標準,對養老服務場所建設、設施設備配置、人員配備與管理、安全與應急管理、監督與評價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推動更多老年服務設施迭代升級更加標準化。加強養老服務設施的“品牌化”建設,明確品牌定位,增加品牌忠誠度,讓員工從被動的“品牌接受者”變成主動的“品牌建設者”。在推動養老機構品牌發展時,各地政府應做好養老機構品牌建設的推動者、監督者,讓養老機構用好的服務獲得好的口碑。

守護“夕陽事業”,打造“朝陽產業”。發展銀髮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人民福祉。以高質量市場化產品和服務,解決老年人急難愁盼的問題,回應他們對品質生活的需求,以老年消費市場繁榮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力量,“銀髮經濟”必將大有可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