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岳陽日報

走進岳陽市平江縣龍門鎮漁潭村豪園米粉有限公司,一股濃郁的米香味撲鼻而來。深加工車間裏,全自動化機器生產的米麪正在進行着最後一步烘乾工藝。漁潭村米麪是當地特色米粉的一種,到如今已有了百年傳承。作爲一種大米加工製品,“漁潭米麪”以品相好、口感好、無污染的口碑,早已成爲了當地的一張美食名片。

鄉村振興迎來科技專家

“過去我們農戶都會自己製作幹米麪,製作高峯期,470多戶人家中,有400戶門口外面整齊晾曬着米麪,場面風風火火!”漁潭村黨支部書記華國良回憶道,“2018年,正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期,要發展地方產業帶動老百姓致富,我們萌生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想法,由村支兩委成立漁潭村種養殖扶貧專業合作社,辦起了村米麪加工廠。”

“米麪廠雖然產量有了提升,但質量還是參差不齊,價錢上不去,市場打不開,好多年只在本地和周邊鄉鎮來回折騰。”平江縣總人口110萬,漁潭村的特產米麪銷量還不足早餐市場的1%,把米麪做出規模、做成產業、帶領村民致富,一直是漁潭村(兩委)的奮鬥目標。

2022年,平江縣開展“百名科技專家助力鄉村振興”專項行動,組織了一大批省、市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到基層開展“科技下鄉、聯點幫扶”工作,華國良向縣裏上報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難題和技術需求,同年,湖南省科技特派員、長沙理工大學劉豔蘭博士派駐到平江縣漁潭村實地“問診開方”。

專家解難增產值

“這裏環境優美,水質優良,極其適合大米加工產業的發展,一定要把本地的特色米麪產業做起來。”劉豔蘭博士考察後稱讚不已。漁潭村的米麪是有底氣的,原料用的是當地的早稻,由於山區氣溫低,種植過程中不需要灑農藥,產出的大米綠色無污染,加上當地天然泉水,做出來的米麪筋道爽滑,別的地方難以復刻。

“主要是產品單一、技術含量低、包裝簡單等問題。”爲了將漁潭米麪發展壯大,過去一年劉豔蘭博士格外忙碌。她帶領團隊在漁潭村建立長沙理工大學食品學院教研實踐基地,

並對漁潭米麪發展現狀“望聞問切”:調研現有的米麪市場,指導成立村集體控股的豪園米粉有限公司,規劃新的營銷路線,開發產品新配方和新包裝,引進一條年產1500噸幹米麪全自動化生產線……

經過劉豔蘭博士團隊“問診開方”,漁潭村走上農產品深加工道路,不僅產量有了質的提升,制粉工藝經過改良後也走向了標準化,通過對產品口味、口感、包裝改革延伸產品價值鏈,並創新研製南瓜米麪、綠豆米麪、生薑米麪等特色米麪產品,不僅口味獨特,還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優質米麪產品銷價比普通大米增加了足足8元/公斤。“以前米麪至多是做個走親戚的隨手禮,現在可成了我們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的金字招牌!”華國良喜上眉梢。

“土特產”變身大產業

一產往後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精端。漁潭村一根米麪撬動一村經濟,通過米麪加工不斷延伸大米產業鏈條,將本地早稻的附加值提升70%以上。豪園米粉有限公司每年產出優質米麪產品1500噸,產值2000萬元,廠區預計實現利稅200萬元。並且不斷拓寬產品上行渠道,建立線下經銷商和線上互聯網電商平臺,憑藉着過硬的品質和出色的營銷,“漁潭米麪”品牌在市場上一炮而紅,其產品慢慢端上了長沙、通城、修水等周邊城市居民的餐桌。憑藉着米麪加工產業,漁潭村集體經濟從零的邊緣,一躍到了50多萬元,並提供就業崗位70餘個,入股村民每戶可通過進廠務工、年底分紅等方式增收2.2萬元以上。同時聯合周邊泉水村、三十都村等5個村,組建米麪產業聯盟,形成育秧、種植、加工、包裝銷售、旅遊餐飲的全產業鏈條,帶動周邊村每村增收6萬元至8萬元。

近年來,平江縣堅持科技驅動,致力科技特派員工作走深走實,累計開展技術指導1250餘次,培養本土人才、返鄉大學生162人。推廣引進新技術、新品種80餘項,突破產業發展關鍵共性技術8項。在科技特派員的助力下,各鄉鎮立足“土”、體現“特”、形成“產”,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已建成絲瓜、金銀花、米麪、漂流等鄉村特色產業聯盟15個,培育黨員產業大戶200餘戶,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超過1000萬元。

本報記者 張小弓 通訊員 醜 娟

譚梓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