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掃六合,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後世之士都認爲秦國之所以能夠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西陲小國走到這一地步,商鞅變法功不可沒。

但事實上在戰國時期,七國內部都掀起了轟轟烈烈地改革運動,除了秦國商鞅變法之外,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變法等都提升了各國的實力。

秦國之所以能夠從七國之中脫穎而出、力戰羣雄,一定程度上還要考慮其地緣優勢,秦國地處六國以西,偏居一隅,北、西、南皆無強敵,而且坐擁巴、蜀,盡享天府之利,如此才能默默積蓄實力,驚豔華夏列國。

列國變法,大同小異

春秋戰國是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轉型的關鍵期,列國之間兼併戰爭愈演愈烈,逐漸形成了“強國事兼併,弱國務力守”的局面,各國若想在戰爭之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想辦法強兵富國,提高實力。

同時,傳統的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國內經濟衰弱,軍隊人心渙散,貴族特權激起了民衆的不滿,因而人們渴望變革的呼聲不斷增強,在此背景下,各個諸侯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

公元前422年,李悝首先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擔任魏國之相,主持變法,他剝奪貴族的特權,招徠四方人才,任之以官,授之以爵祿,建立起一套封建的官僚制度。

李悝還主持編訂了中國第一部法典——《法經》,打破了奴隸社會中“刑不上大夫”的規矩,爲鎮壓農民起義和打擊奴隸貴族勢力提供了依據。

同時在經濟上,李悝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鼓勵民衆積極參與農業生產,不僅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更重要的是確立了小農經濟制度。

軍事上,他實行嚴格考選制度的“武卒制”不論財產多寡,以身體、技巧作爲徵兵條件,提高兵卒的社會地位,不再區分“國人”與“野人”,入伍者還可賜田宅,免除家中徭役。

李悝變法之後,魏國的實力迅速增強,到魏惠王時,西攻秦國,又滅中山,還聯合韓、趙兩國敗齊伐楚,一時稱雄中原,諸侯見此紛紛主動加入改革大潮之中。

公元前386年,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免除三代以上無功貴族的爵位和俸祿,開發新土地,遷徙舊貴族墾荒,吳起還主張節省費用,鼓勵耕戰,加強國防,獎勵軍功,使得楚國國富兵強,能夠平百越,並陳蔡,卻三晉。

公元前360年前後,鄒忌在齊國稱相,主持變法,從此齊國漸強,公元前351年,申不害在韓昭侯的支持下實施變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總之,縱觀列國的變法,幾乎都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政治上廢除流傳上千年的世卿世祿制,任用賢才,制定新的官僚體系和俸祿制度;經濟上,承認土地私,有,勸課農桑,開墾土地;軍事上按照軍功獎賞士卒,提拔優秀將領,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秦國同樣如此,公元前356年,商鞅擔任左庶長,開始在秦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他大力推廣李悝的《法經》,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按軍功賞賜設置十二等爵,制度,同時重農抑商,獎勵墾荒,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

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後再行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土地私,有制,普遍推行縣制,同時統一度量衡制,編訂戶口,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

商鞅的變法策略實際上是在李悝、吳起等人的基礎之上與秦國國情相結合而制定的,與前人大同小異,譬如縣制最初是誕生於晉國,當時各國幾乎都已經開始實行,秦國應用的其實算比較晚。

通過兩次變法確實爲秦國增加了賦稅收入,提高了軍事實力,但當時列國都在大力變法,國家實力均有提升,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的崛起確實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秦國最後的成功歸因於商鞅或許言過其實。

背靠巴蜀,俯視東方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秦國的地理位置,據學者考證,秦國起源於非子,他因爲養馬有功而被周孝王分封於秦地以對抗戎狄,當時的秦地是在今甘肅天水一帶。

後來周平王遷都雒邑時,秦襄公派兵參加護送,由此被封爲諸侯,“秦國”始建,秦人這纔有資格與諸侯通聘享之禮,同時勢力範圍逐漸向關中發展,後經數代國君的英明治理,秦國的疆域不斷擴張。

及至秦惠文王末年,秦國的疆域已經到了令六國恐慌的地步:以陝西的關中地區爲核心,北部覆蓋陝北黃土高原,南方掌握四川盆地以及漢中,東邊有黃河與函谷關,西邊則是甘肅地區廣闊的荒漠草原。

從地圖上看,秦國“於稱雄諸侯中獨僻居住於西北”,而且秦國的北、西、南三個方位都沒有強敵:

秦國以西是落後的西戎部落,而秦國從受封於秦地開始就一直在與其作戰,周平王曾有言“戎無道,侵伐我豐岐之地。秦能逐戎,即有其地。”公元前750年,秦人取得了第一次伐戎的勝利,從而掌控了岐山以西的土地。

公元前697至前687年,秦國相繼擊敗彭衙氏、冀戎、卦戎、小虢等部落,公元前637年,秦國用武力趕走了陸渾之戎,十五年後又突然發動攻擊,滅掉了隴山以西的戎人集團,從此“西戎八國服於秦”以後無法構成對秦國的威脅

秦國以北則爲狄族,春秋初期比較活躍,經常南下騷擾華夏列國,不過早在戰國之前便已經被消滅,北狄民衆一部分與漢民族融合,另一部分則退出了中原之地,不成氣候。

戰國晚期,北方匈奴崛起,時而侵擾秦、趙、燕等國的邊疆地區,但是當時匈奴的實力還比較弱,列國不懼,而且秦國還有高聳的長城防禦,邊防更加穩固。

秦國以南是號稱“天府之國”的巴蜀之地,公元前316年,巴、蜀兩國互相攻擊均求援於秦國,惠文王趁機發兵南下,司馬錯、張儀聯手配合滅掉蜀國,緊接着又滅巴國,佔領了今四川盆地全境。

原本巴國與楚國暗通款曲,能夠掣肘秦國,但當巴蜀入秦之後,秦國的疆域擴大了將近一倍以上,楚國卻元氣大傷,再無與秦國抗衡之力。

與此同時,取得富饒的巴蜀,爲秦國日後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四川盆地物產豐富,良田萬頃,“取其地,足以廣國;得其財,足以富民”,秦的國力變得更加強盛,此後,“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更爲重要的是,秦國的東方雖然羣雄環伺,但其位於高原之上,而我國地形西高東低,總體上看秦國之於六國呈現俯視之姿,《讀史方輿紀要》中評述道:“陝西據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陝西發難雖微必大,雖弱必強,雖不能爲天下雄,亦必浸淫橫決釀成天下之大禍。”充分說明了秦國由弱至強的地勢優越性。

關關相護,進退得宜

秦國“東有……函谷、蒲津、龍門、合河等關;(南有)……武關、嶢關;西有……隴山關、大震、烏蘭等關,北有黃河南塞……”,可謂是關關相護,易守難攻之典型。

秦地又稱關中之地,其中的“關”指的就是函谷關,這裏是秦國東出的必經之地,函谷周圍羣山夾峙,路途艱險,“左右絕岸十丈,中容車而已。”全程“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曰天險”,險要的地勢使得秦國多次在戰爭中守住關中門戶,保住本土不失。

公元前318年,蘇秦推魏懷王爲縱約長,聯合齊、楚、趙、韓、燕五國之師伐秦。次年,秦將樗裏疾率軍東出函谷關,與六國聯軍在原陽一帶展開決戰,秦軍據險以對,擊殺敵軍八萬多人,震驚列國。

公元前298年齊韓魏合縱伐秦,歷經三年苦戰未能攻入秦國函谷關,公元前288年齊與秦國相約,秦國稱西帝、齊國稱東帝,惹得諸侯大怒,而秦國函關緊鎖,無以施之於秦國,只能施之於齊國,據此便可以看出函谷關之於秦國的重要軍事價值。

秦國東南有武關,這是中原進入關中的側路,亦爲“秦、楚兩國間往來的大道”,不過“自武關至長安西四百九十里,多從山中行,至藍田始出險就平,蓋自古爲險阨矣”,可知武關地處艱險之地,也是易守難攻的關隘。

公元前316年秦楚大戰之時,秦國故意吸引楚軍從武關入關中,在藍田大敗楚軍,公元前299年,秦昭王誘騙楚懷王到武關會談,待楚王入關之後,便關閉武關,將楚懷王綁架到秦都,逼其割讓巫郡、黔中郡。

懷王不允,次年,秦“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其十五城而去”。楚國國力被大幅削弱,而懷王也在兩年之後客死咸陽,由此其他諸侯國心生戒備,不敢再直接攻打秦國。

其他如大散關、蒲津關等也都是通過山河環繞的自然屏障與中原各國截然分開,使得秦國進可攻、退可守,在閉關期間能否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休養生息,而一旦出兵又如虎狼之師,所向披靡。

總體看來,戰國中期時的秦國如同一個大口袋,前邊只有函谷、武關等險要狹窄的山路可通中原,而其背後則是富庶的巴蜀糧倉,能夠提供充足的軍備物資,可謂地利佔盡,秦國能夠統一六國顯然是毫無懸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