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華西都市報

多家銀行近期陸續下調存款利率,從最新掛牌存款利率調整情況來看,部分銀行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出現持平甚至“倒掛”。

衆多銀行和研究機構預計,未來調降存款利率或將成爲常態,後續存款掛牌利率仍會迎來多輪調降,以壓降存款成本、減緩銀行息差縮窄壓力。專家表示,這有利於降低銀行負債成本,使銀行讓利實體經濟更具可持續性。

部分銀行叫停“攬儲利器”

5月以來,桂林銀行等多家中小銀行“官宣”下調存款利率,包括交通銀行、廈門銀行、光大銀行在內的近十家銀行也宣佈叫停大額存單、智能通知存款、協定存款等“攬儲利器”。

桂林銀行5月7日發佈公告,自5月8日起對部分存款產品執行利率進行調整:個人整存整取5年期存款年利率調整至2.8%,較2月調整後的該期限產品執行利率下降了40個基點,這也是桂林銀行年內第三次對定期存款產品利率進行調整。哈爾濱銀行繼1月下調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後,也再次調整存款掛牌利率,3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從2.25%下調至2.05%,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從2.3%下調至2.0%,3年期、5年期定存利率“倒掛”。

不只存款利率調降,部分銀行還叫停了大額存單業務。例如,民生銀行APP顯示,自5月7日起,在全國範圍內暫停銷售6個月及以上期限的大額存單產品。

“我行半年期及以上大額存單都已經下架,後續大額存單何時有額度,暫時無法確定。”北京市西城區民生銀行某網點工作人員5月9日告訴記者,目前1個月和3個月的產品還有額度,消費者可以購買。

被稱爲“攬儲利器”的智能通知存款、協定存款等“類活期”存款也迎來調整。5月10日,交通銀行發佈公告稱,將於2024年5月15日終止雙利存款業務,據瞭解,雙利存款產品實質上是一款智能通知存款產品。5月9日,廈門銀行連發三份公告,宣佈下架個人通知存款自動轉存產品、“智慧存”單位智能通知存款服務,並下調存量個人7天通知存款利率。

去年5月,監管部門就對銀行協定存款、通知存款利率上限進行調整。其中,國有大行執行基準利率加10個基點,其他金融機構執行基準利率加20個基點。同時,要求停辦不需要客戶操作、智能自動滾存的通知存款。由此,銀行的類存款產品的調整大幕拉開,國有行、股份制銀行、地方城農商行均紛紛響應。

有利於持續降低銀行負債成本

存款產品紛紛降息背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銀行期望通過減少長期債務、降低高息存款比例,來降低負債端成本,以緩解淨息差收窄壓力。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中國商業銀行淨息差已經下降至1.69%,首次跌破1.7%關口。Wind數據也顯示,披露一季度淨息差數據的41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39家銀行淨息差同比收窄。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近期智能通知存款下架、協定存款利率下調、大額存單陸續停售等一系列舉措,符合壓降存款利率的政策導向,有利於持續降低銀行負債成本,使銀行讓利實體經濟更具可持續性。

專家預計,存款利率還有繼續下調的空間。4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靈活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這讓市場對降息降準存在一定預期。多家銀行高管此前也在年報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今年仍將繼續加大力度控制負債端成本。

記者獲悉,爲規範存款市場競爭秩序,利率自律機制近期發佈倡議,禁止銀行通過手工補息方式高息攬儲,督促銀行“表裏如一”降低存款利率,減少的利息支出可進一步提升銀行支持經濟和穩健經營的能力。

“政策層面對於銀行體系的呵護態度較爲明確,後續資產端定價的下行壓力仍將向負債端傳導。”光大證券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峯認爲,若資產端定價持續未見拐點,不排除有增量政策進一步出臺,銀行體系的穩健經營具有可持續性。據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