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陽光報從車隊接親、大擺宴席,到三五親友放鬆玩樂。比起盛大的儀式,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婚禮更像是一場愜意的派對。婚禮,這個曾經古老而神聖的儀式,隨着時代的變遷正在發生顯著變化,無接親、無伴郎伴娘、無證婚人……如今的年輕人,省去繁瑣的儀式,只爲在最親密的家人和朋友面前,以最真實的狀態完成一種人生的約定,讓傳統刻板而繁雜的婚禮走向私密與悅己。

“三無”婚禮漸趨熱門

北京春深,草木蔥蘢。互聯網公司白領小雨(化名)來到預訂好的結婚場地。那是一間開在公園裏的餐廳,景觀位的落地窗面向一片人工湖,餐廳內部的佈置也格外簡潔優雅,小雨在這裏定下了45人的小型場地,花費26000元。“儀式在外面草坪上辦,親友在室內用餐,大家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小雨說。

“80後”西安姑娘潔雅(化名)則展示了她的“0元”結婚照,她穿着簡單的白色連衣裙,和老公站在一面花牆下,笑得格外開懷。這面花牆由一個開花店的朋友設計製作,客戶臨時取消活動,花牆只能浪費。在朋友的推薦下,潔雅換上白裙子,在朋友的見證下,花費0元記錄下了自己的幸福時刻。

無接親、無伴郎伴娘、無證婚人……近年來,以“三無”婚禮爲代表的極簡婚禮,正在年輕人中逐漸流行。一份調查數據顯示,48.8%的受訪青年表示自己理想中的婚禮類型是“簡約時尚的婚禮派對”,佔比最高;僅有21.3%的受訪青年會堅持舉辦“傳統盛大的婚禮儀式”。

這與婚禮策劃師楊燕的感受趨同。在她看來,諮詢極簡婚禮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理由也格外“接地氣”:不想早起位列第一,討厭“敬酒文化”也名列前茅。受不了煽情環節、擔心婚鬧、不理解車隊接親……楊燕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曾經上百人的大型婚禮更像是辦給親友看的,如今年輕人青睞的極簡婚禮則是更想取悅自己。

背後的“婚禮經濟學”

睡到自然醒,不用趕流程,沒有客氣寒暄,也不必站到腳痛……對於年輕人來說,“三無”婚禮的好處顯而易見。熱衷“三無”婚禮的年輕人,發明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婚禮經濟學”。

穀雨數據發佈的《結婚行業洞察白皮書》數據顯示,當下年輕人辦一場婚禮的平均花費爲17.4萬元,是新人雙方月均收入的8.8倍,且有42%的新人會在實際花費中超出預算。

對於許多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年輕人來說,大辦婚禮的價格更是高得令人咋舌。“很多人都覺得婚禮辦得大一點能多收份子錢,但其實能回本就已經相當不錯了。”小雨說。

年輕人的消費觀逐漸從“野性”恢復“理性”,“三無”婚禮成爲這一潮流的生動註腳。婚禮意味着一個家庭的正式成立,比起爲大操大辦“花錢如流水”,年輕人更希望把節約下的這筆不菲開支用於家庭建設和抵禦風險。

“三無”婚禮除了基於婚禮費用的考量,還出於對感情的風險管理。凌晨4點就要起牀,穿着高跟鞋走完一整天的流程後還要看顧喝多了酒的丈夫,深夜對着因接親弄得亂糟糟的新房止不住嘆氣……潔雅曾有多次擔任伴娘的經歷,目睹過不少因爲流程漫長繁瑣而“人前和睦,人後爭吵”的新人。她表示,如果一段需要攜手一生的感情以這種負面情緒作爲開始,這樣的婚禮不要也罷。

對時間的有效規劃,也是“三無”婚禮的考量因素。男方老家辦婚禮,女方老家辦答謝宴,還要在工作所在地再辦一次……城鎮化帶來的人口流動,讓婚姻不僅僅是“從城東頭搬到城西頭”的簡單地理遷移,而是兩個家庭的跨地區遷徙。由於婚假時間有限,傳統的婚禮流程在時間安排上就已經讓年輕人難以協調,之後的“蜜月旅行”,也多是拖着疲憊的身體草草收場,也自然遑論“幸福美好的回憶”了。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婚禮?

在傳統的認知裏,婚禮意味着婚姻當中一切美好的開始。事實上,作爲婚禮主人公,追求“三無”婚禮,是年輕人自主意識逐漸增強的表現,隨着代際更迭變換,年輕人更加自由獨立,家庭話語權逐漸增強,想要增強自己婚禮的參與感乃至掌握主導權,以自己而非家庭爲中心舉辦婚禮,成爲自然而然的事情。

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極簡婚禮走熱,或許意味着“婚姻大事”這一傳統觀念遭遇現代化的消解。曾經,婚姻是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是個人抵禦社會風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如今,在更加自由的婚戀觀和更爲豐富的物質基礎背景下,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婚戀已經成爲生活增添樂趣、爲生命增加厚度的錦上添花。婚姻意義的變化,必然導致婚禮形式和目的的變化。

如今的年輕人,究竟需要一場怎樣的婚禮?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有人喜歡八方親友歡聚一堂的熱鬧,也有人喜歡三五故交輕鬆愉快的愜意。無論哪種,只要能開心順利地完成這一開啓人生新階段的儀式,爲彼此的一生留下美好幸福的回憶,就是每一對新人最適合的婚禮。

據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