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赣南日报

于都桥头:

农事“大托管” 托起新“硒”望

本报讯 (记者余书福 通讯员宋嘉华 刘习军)初夏时节,记者在于都县桥头乡水背村看到,绿油油的稻苗长势喜人,微风拂过,此起彼伏,满目翠绿。村民们正借助晴好天气,忙着给稻苗打药。

“我们探索农事‘大托管’模式,希望借助科技力量,让新质生产力护航粮食增产增收。”桥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许有卿告诉记者,去年6月,该乡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大户”的形式,投资520余万元,建成了涵盖集中育秧、农机维修、农资供销、稻谷烘干、农产品优选、农业培训等六大块业务的“一站式”农事服务中心,以农业“大托管”的方式,建设了1500余亩富硒水稻基地,培养了50亩以上大户10户,当年就帮助300余人增收致富。

许有卿告诉记者,所谓“大托管”,是指农民将农业生产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托管给社会化服务组织,由其提供专业化服务。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保障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用活土地经营权,实现“零碎化”土地的统一种植管理,切实解决农民进城务工后的土地撂荒问题。

“现在的科学技术真是太先进了,帮了我很大的忙。”说起农事服务中心带来的好处,桥头乡朱屋村村民李观发感慨道。以前,每年春节一过,他就要为2亩多的早稻种植犯愁。

“先是请人耕地,又要浸种育秧,等到移栽的时候,请人插秧又是头疼的事。”李观发说,几个月忙碌下来,收成少还累人。“今年不一样了,有了农事服务中心,耕地、育秧、移栽全部用上了机械化,我们可以‘坐享其成’。”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便利,让李观发学会咬文嚼字。

为了确保水稻种下去后能够增产增收,桥头乡引进了无人机飞防的一整套田间管理技术,从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到数据监测分析,实现了全程可视可控。

“我们依托农事服务中心,制定了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许有卿说,今年,他们在全乡实施农业“大托管”成功后,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形成模式,争取在全县推广,为全县富硒水稻种植助力护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