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日報

基因編輯抗蟲育種

揚大團隊讓黃瓜產生“抗蚜蟲記憶”

□ 本報記者 葉 真

黃瓜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之一,但和很多植物一樣,它們也深受蚜蟲侵擾。當蚜蟲的成蟲、若蟲聚集在黃瓜葉背、嫩梢、嫩莖上刺吸維管束汁液、排泄蜜露時,容易誘發黴污病,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此外,蚜蟲還可以傳播病毒。

長期以來,種植人員一直採用化學農藥防治蚜蟲。但農藥用藥成本高,長期使用容易產生耐藥性,並且容易誤殺蚜蟲的天敵和傳粉昆蟲。因此,挖掘優異抗蚜基因資源,培育抗蚜品種是目前應對黃瓜蚜蟲脅迫危害的根本途徑。

在揚州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黃瓜遺傳育種與分子生物學團隊的人工氣候室內,該院教授楊曉東和研究生們正在進行着試驗操作。“我們處理的是一種經過基因編輯的新型黃瓜品種。這一品種在抗蚜性方面表現出了顯著的優勢。現在,我們正通過趨避性、耐受性、抗生性等一系列實驗,對其抗蚜性和品質進行綜合評價。”該團隊青年教師張麗麗博士向記者介紹。

“傳統挖掘抗蟲基因的工作量太大,加上目前蔬菜栽培品種中抗蟲資源較少,讓我們不得不考慮‘另闢蹊徑’,採用‘人工誘導DNA甲基化重排’這一抗蟲育種的新方法。”楊曉東表示,這項研究最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生物育種研究”青年專項項目批准。

“實驗結果表明,讓黃瓜植株一直在有蟲害威脅的環境中生長,其會通過基因調控應對脅迫,而DNA甲基化參與了逆境脅迫的響應過程,從而介導可穩定遺傳的脅迫記憶的產生,使得後代個體有一定概率即使不直接經歷蟲害環境,也可繼承適應性特徵,表現出更好的逆境適應性。”楊曉東對這一方法作了形象的比喻:“就好像通過人類的技術幫助黃瓜產生了抗蚜的記憶。”

據瞭解,楊曉東帶領的“黃瓜抗蚜試驗小組”是揚州大學黃瓜遺傳育種與分子生物學團隊的骨幹力量之一。“下一步,團隊將通過產學研結合,推動黃瓜新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促進地方黃瓜產業提質升級,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黃瓜遺傳育種與分子生物學團隊帶頭人陳學好教授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