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焦作日報

本報記者 杜 玲

“天文最近咋樣啦?週末作業完成得如何?在家還讓你給她買小零食喫或者沉迷於玩手機嗎?”

“表現好多啦,那些壞習慣基本上都不見了。孫女變得禮貌懂事,還陽光愛學呢。這都多虧了孫校長的教導呀!”

5月13日,正值週一,7時30分,武陟縣小董鄉小董小學五(二)班孟天文的奶奶送孩子上學時,熱情地和市人大代表、武陟縣小董鄉小董小學兼喬莊小學校長孫玉明在學校門口交談着。

1997年,從沁陽師範畢業的孫玉明就此踏上了漫長的鄉村教育征程。27個寒暑交替,他先後在武陟縣小董鄉陶村小學、賈村小學、小董小學一線任教,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教壇新人成長爲一名潛心教學的優秀教師,進而晉升爲一名勵志辦好家門口農村學校的校長,他始終堅守,默默用愛和奉獻澆灌鄉村教育的希望之花。

27年如一日,孫玉明堅持早到崗、晚下班,及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生活上有困難給予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給予指導,他用無私的愛堅守着鄉村學校。2021年,乘着武陟縣教育系統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契機,他強力推進小董小學和喬莊小學實施一體化辦學。“喬莊小學此前僅有16名學生和8名教師,很多家長捨近求遠到外求學,學校面臨着關門的困境。”孫玉明說,他堅持“開門辦學”,對喬莊校區的校容校貌進行了全方位改善,抽調優秀教師走教上課,開足開齊各科課程,讓偏僻的鄉村學校響起了琅琅讀書聲。同時,他將愛人邢雁鳴從鄰村學校調到喬莊學校支持工作,並主動與村“兩委”及學生家長溝通,吸引在外求學的孩子返回喬莊上學。目前,在校學生增加到近百人,通過家、村、校融合發展實現了共贏。

在小董小學,有衆多因家長長期在外務工而由爺爺奶奶隔代撫養的學生。面對農村留守孩子教育這一艱鉅而複雜的工作,孫玉明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呵護學生的心靈,用愛和汗水陪伴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他常常利用週末深入留守兒童家中進行家訪,兩個校區近十個村的留守兒童家庭,他都走訪過多次,對每個孩子的上學路線和父母務工情況都瞭如指掌。

前段時間,留守兒童孟天文奶奶急切地向孫玉明“求救”,小女孩養成了愛花錢和玩手機的不良習慣,他便對孩子進行思想引導,慢慢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艱辛和付出、感恩爺爺奶奶平時的陪伴。“昨天課間時,孩子開心地跑過來送我禮物,並大方地說‘謝謝校長’!”孫玉明激動地說,“我當時非常開心,發誓要讓孩子們在農村學校開心幸福學習!”

孫玉明把人大代表這一身份視作至高無上的榮耀,更看作沉甸甸的責任,在農村教育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執着地堅守着教育人的偉大使命與擔當。“爲了有力推進一體化辦學工作,精心辦好羣衆家門口的學校,讓農村孩子能夠盡情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孫玉明以無畏的勇氣勇挑重擔,竭力爭取資源,默默地爲鄉村教育振興全力以赴地奉獻着。”武陟縣小董鄉中心校負責人王學東動容地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