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齊魯晚報

明代,中國與朝鮮建立宗藩關係,朝鮮以附屬國的身份,每年多次派使團到中國朝貢。

自明代永樂年以來,朝鮮使臣朝貢的路線,大抵是“自鴉鶻關趨遼陽,過廣寧又過前屯,而後入山海”,也就是陸路貢道。自明代天啓年,這個通道被阻斷,朝鮮使臣來中國只能改由海道,在山東登州登陸,自經黃縣、萊州、昌邑,再北上到達京師。因此,萊州成爲明代朝鮮使團的必經之地。

□趙瑞峯

明代天啓三年六月,朝鮮奏聞(請封)使走海道,在登州登陸。該使團書狀官李民宬(字寬甫,號敬亭,義城縣人),是朝鮮著名詩人,著有《敬亭集》等。

李民宬曾於明代萬曆年間出使中國,不過那次是經東北走的陸路貢道,作爲書狀官的李民宬當時有無撰寫出使過程的實錄,並不清楚。但天啓三年,他第二次作爲書狀官出使中國,則寫了紀實性日記《癸亥朝天錄》。有學者認爲,這部日記“不像正史那樣太具官方色彩,也沒有太多的隱晦曲筆……可藉以瞭解史書沒有記載的更生動的史事,也可藉以瞭解當時朝鮮使臣眼中的山川地理和風土人情”。

由於朝鮮使團往返皆經過萊州,且在萊州有近兩天的逗留時間,因而《癸亥朝天錄》對萊州的歷史沿革、文化景觀、風物人情乃至驛站接待等,都有比較清楚的描寫。

據《癸亥朝天錄》記載,李民宬一行是“(六月)二十七日丙戌,到萊州府”的。這天的日記開頭即是對萊州府歷史及所轄州縣的記錄:“萊州郡名東萊,亦青州之城,古萊夷地。春秋時爲萊子國。齊侯遷萊子於郳,在國之東曰東萊。屬州二、縣五:其附郭曰:掖縣(漢屬東萊郡)、平度州(在府南一百里,本漢膠東縣)、濰縣(在州西百八十里,本漢下密縣,屬平度州)、昌邑(在州西百二十里,本漢都昌縣,亦屬平度州)、膠州(在府南二百二十里,春秋介國地)、高密(在州西五十里,漢置縣,取密水爲名,膠西國即此地也,屬膠州)、即墨(在州東二十里,本齊國地,以臨墨水,故名,亦屬膠州)。”

《癸亥朝天錄》開頭對萊州歷史的記敘,應來自明代《嘉靖山東通志》《萬曆萊州府志》《明一統志》等。《嘉靖山東通志》卷三《建置沿革》有與上述幾乎相同的記錄:“萊子於郳,在國之東,始稱東萊。戰國屬齊,秦爲齊郡。”《萬曆萊州府志》《明一統志》中也有着相同的記載。

明末天啓年間,上述三部志書,路經萊州的朝鮮使團都能見到,《明一統志》朝鮮使團出發前在朝鮮國內也不難見到。這就不難理解李民宬爲何對萊州歷史如此熟悉了。

《癸亥朝天錄》繼續寫道:“萊州爲府,東據羅山,西阻濰水,南據神山,北枕渤海。田橫島在即墨東北一百里,四面環海,去岸二十五里,其徒五百人死於此。石臼島在膠州南一百里海中,宋將李寶禱神遇風,大破金兵處。夷齊廟在濰縣西四十里,以伯夷避紂居北海之濱故也。四知廟在昌邑東北,漢楊震卻金處也。甯戚墓在平度州西六十里。鄭玄墓在高密縣西北五十里。即墨故城在平度州東南六十里,田單破燕處。傍有樂毅城,即攻即墨時所築雲。東萊書院在府治西南,呂祖謙以先世萊州人,故祠之。齊甯戚、晏嬰,漢蓋公、鄭玄,宋蔡齊,皆本府人。府亦山東巨郡,與登州並稱,而地理之雄、人才之盛倍之。”

李民宬提到的萊州,並非今天的萊州市所轄區域,而是明代萊州府管轄的整個區域,即上面提到的“州二,縣五”。

李民宬把這些讓他驚歎的萊州府轄地發生的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和登州府進行比較,得出了“人才之盛倍之”的結論。

明代崇禎元年,朝鮮聖節使、書狀官申悅道在《朝天時聞見事件啓》中寫道:“(萊州)城郭之雄,人物之殷,無異登州,而人才之盛倍焉。”得出與李民宬相同的結論。

《癸亥朝天錄》二十八日日記描寫了萊州平原:“(掖縣)西至黃縣之東,又南至於掖之西,二百餘里,綿互回擁,氣勢雄遠。月落鋪店,相望於三四十里之間。禾穀被野,雖欠粳稻,而黍粟秫秫發穟向熟,荏菽木綿處處盈疇,一望無際,蓋其土田沃饒而然也。”由此可見,明代萊州平原相互連接,綿延不斷,土地遼闊沃饒。

李民宬在二十八日日記之前有這麼一段描述:“……入自東門,歷城中出西門。門外有池繞郭,菡萏盛開,葭菼霍靡。過東萊書院贍士田,有碑樹於道旁。”

李民宬這裏提到了東萊書院,不過由於他急於趕路,只是“過東萊書院”,並於出城後的路上,見到了東萊書院所屬的贍士田碑。

到明代天啓四年三月,朝鮮奏聞(請封)使返程再次路經萊州,李民宬在《癸亥朝天錄》中又提到了“東萊書院”,“……東萊書院在文廟之東,府衙之旁。其堂名曰‘深遠’,亦塑像。”

朝鮮使團經停萊州城時,李民宬到東萊書院進行了參觀、考察,並在日記中提到了東萊書院的位置:“在文廟之東,並有孔子塑像。”李民宬在初過萊州城見到東萊書院贍士田碑後,作有兩首七律詩,即《題東萊書院贍士田碑》《白沙以餘題東萊書院贍士田碑,爲韻險而難和,遂再疊以竢郢斤》。

李民宬在三月十八日日記中提到的文廟,從位置上看應是萊州府學。萊州府學雖說靠近東門,但從《乾隆萊州府志》卷首提供的《萊州城圖》看,文廟(萊州府學)與呂東萊祠(東萊書院)相鄰,萊州府學在西,呂東萊祠在東,與李民宬日記內容相符。另外,掖縣縣學在萊州城西門內,李民宬一行從西城門入,也能路過。拜謁了萊州文廟後,李民宬賦詩《東萊郡謁文廟》。

朝鮮使團進入掖縣境內後,所經的驛站有朱橋驛、城南驛,而朱橋驛是進京往返途中的必經之地,許多朝鮮使團在此留下記敘景觀和感受的詩文。

明代天啓三年,朝鮮奏聞使一行進京時路經此處,即留宿朱橋驛,李民宬在《癸亥朝天錄》中寫道:“(六月)二十七日,到萊州府……日晏始發,打火於新城店,遞馬於朱橋驛。驛屬掖縣。”

次年三月,李民宬從北京返回萊州時,再次經過朱橋驛,他在日記中說:“十八日,到朱橋驛。曉發沙河店,巳時到萊州府……夕宿掖縣之朱橋驛。行一百一十里。”李民宬再經朱橋驛,還作詩《早發朱橋驛》:“伴月明星出未高,路長猶覺坐轎旁。昏昏困睡驚騾背,無數鈴聲過石橋。”

李民宬一行路經萊州時,萊州府及掖縣地方官員給予熱情周到的接待和服務。《癸亥朝天錄》對此有記錄:“(六月)二十七日……又憩於蓬裏鋪,乘昏抵十里鋪。掖縣送人來候,遂把火以行,到縣城外東館驛,寓孫姓人家,二更矣。是日約行一百二十里。知縣送拜帖,且致酒飯。夜深未及回帖。知縣王應豫,山西趙城人……二十八日,朝,回謝帖於知縣。知府謝明龍亦折送程儀。通判郭顯榮、同知鮑孟英等送拜帖並回帖謝之。”在異國他鄉的旅途中,朝鮮使團得到熱情隆重的接待和周到細緻的服務。

朝鮮使臣李民宬對萊州的總體印象是,萊州歷史悠久,土地遼闊沃饒;萊州“亦山東巨郡,與登州並稱,而地理之雄、人才之盛倍之”;萊州人文薈萃,底蘊深厚;萊州官民熱情好客,令人感動。

(本文作者爲棗莊文史研究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