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解放軍報

岩層之下的鏗鏘足音

■本報特約記者 李兵峯 通訊員 於元正

跟着一級軍士長崔道虎,又一次走在長長的施工長廊,上等兵王新超的耳旁,迴響着隊伍前行的腳步聲。

這樣的足音,王新超來到工區的第一天就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已經是迴響在他內心的節奏。

去年,從地方大學畢業的王新超,追尋軍旅夢,來到火箭軍某旅。新兵下連時,經過上千公里奔波,最後到達目的地,他滿以爲眼前將是戰車轟鳴、殺聲震天的火熱練兵場面,可映入眼簾的,除了幾排施工板房,就是整齊停放的施工機械。

“到了,這就是咱們的工區,也是以後戰鬥的地方!”帶隊幹部的一句話,把他拉回了現實。

這時,一隊官兵結束施工,正從工地向營區走來。他好奇地打量從身邊經過的每個人,他們個個塵土滿臉、泥漿滿身,但是精神狀態很好,腳步聲鏗鏘有力。

幾天後,他也站在了這支隊伍裏。天剛矇矇亮,大家已經列隊完畢,王新超跟在一級軍士長崔道虎後面,和着這個足音走進正在建設中的陣地。一進入作業面,展現在眼前的是另一番火熱畫面:忙碌的機械裝備來回穿梭不停,焊接聲、切割聲、轟鳴聲與官兵的呼號聲摻雜在一起……

新時代是奮鬥的時代。爲導彈築巢、爲強軍助力,使命光榮、責任如山,需要每個人爲之艱辛付出。

當天,王新超所在班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將一根根槽鋼運到狹窄的作業面。年近半百的崔道虎,率先扛起一根快步往前走。輪到王新超時,他才發現一根槽鋼竟然這麼重,壓得肩膀生疼。他快走幾步,想盡力跟上班長。可幾個來回下來,他就氣喘吁吁,腳下步子越來越重,慢慢落在了後頭。

入伍20多年,從一座大山走進另一座大山,剛完成一項任務又奔赴下一個點位,崔道虎身上“光環”耀眼: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優秀軍士”……坐在一旁休息的王新超,看着班長一刻不停的身影,聽着他踩在泥濘路上的腳步聲,不禁有些慚愧,咬咬牙重新加入忙碌的隊伍中。

每一天,聆聽着這樣的足音,王新超悄然發生轉變。從最初的不適應到決心紮下根,從剛開始的不理解到主動融入,他向着成爲優秀的導彈工程兵前行。

“這些都是成長的印記。”他指着手上的繭和傷疤說,“一茬茬導彈工程兵幾乎都有這樣的印記。”

“兵撒千里,南征北戰,工程豐碑寫我忠誠奉獻;使命千鈞,壯志撼山,岩層深處看我攻堅克難。英雄的導彈工程兵,用青春熱血燃燒東風烈焰……”又是新的一天,上等兵王新超站在隊伍中,唱響《英雄的導彈工程兵》,邁着堅定步伐,向着施工點位走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