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陽澄論劍

近日,4月份的金融和宏觀數據陸續開始公佈,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數據,分析一下當前的宏觀需求和大宗農產品供需面臨着什麼樣的形勢,後續又會有怎樣的變化趨勢。

據央行公佈,4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01.19萬億元,同比增長7.2%。狹義貨幣(M1)餘額66.01萬億元,同比下降1.4%。流通中貨幣(M0)餘額11.7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4月份金融數據中最扎眼的就是4月末M1出現下降,降幅爲1.4%,對比人民銀行發佈的3月份數據來看,我國4月單月的人民幣存款減少了3.92萬億元。

這意味着居民和企業可自由支配的現金和活期存款減少了,也即經濟活動中最有活力的那部分流動性在減弱。自從該數據公佈以來,M1只出現過兩次下降,上一次是2021年1月份(降幅爲1.9%),但那時有疫情影響的因素,而且同期M2還在高速增長,漲幅爲9.8%。而這次M2增幅在放慢,M1直接掉頭向下了,錢少了,需求自然就樂觀不起來。

一般認爲M1的負增長,主要是因爲存款利率太低,吸引了一部分活期存款轉向債市和理財產品;另一個原因則是對資金空轉、惡意提高存款利率行爲的監管加強了,擠出了此前存款虛高的水分。不管是什麼原因,反正這部分減少的流動性是沒有流入消費渠道的,尤其是沒有流入食品消費領域。看一下剛剛公佈的4月CPI數據:

4月份CPI環比上漲0.1%,上月爲下降1.0%。其中,食品價格下降1.0%,降幅比上月收窄2.2個百分點,影響CPI環比下降約0.19個百分點。其中鮮菜、蝦蟹類、牛肉、雞蛋鮮果價格分別下降3.7%、2.8%、2.7%、2.3%和2.0%,合計影響CPI環比下降約0.16個百分點。

從同比看,CPI上漲0.3%,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下降2.7%,降幅與上月相同,影響CPI同比下降約0.49個百分點。食品中,雞蛋、牛肉、鮮果、羊肉和禽肉類價格分別下降12.4%、10.4%、9.7%、6.8%和2.6%,降幅均有擴大;豬肉和鮮菜價格分別由上月下降2.4%和1.3%轉爲上漲1.4%和1.3%。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CPI數據整體上是在走強的,但是食品類價格仍然疲軟得一塌糊塗。食品中的豬肉價格出現小幅同比增長,主要原因還是去年同期價格走勢更拉胯,環比上月更是毫無亮點。

再看社會融資數據,4月新增社融減少了1987億元,和上月的新增4.8億元相比,反轉不可謂不大。和M1同比下降一樣,新增社融變成負數在歷史上也只出現了兩次,上一次還是在遙遠的2005年10月。箇中緣由這裏不展開,只提一下和企業的關係:企業債券雖然新增了493億元,但同比還是少增了2447億元,底層邏輯就是需求不足,市場對企業債券的興趣不高,導致新增量減少。

所以從上面這些宏觀和金融數據中,我們看到的就是供需兩端仍然都不怎麼願意花錢:作爲消費者的居民花錢消費熱情是有的,所以社零數據也不是太難看;但是相對來說還是更願意存銀行,如果銀行存款利率太低,就去買理財產品。作爲生產者的企業不願意去融資和投資,大部分從業者都在搞戰略收縮

當然消費也有亮點。4月結束之後就是五一長假,根據商務部商務大數據監測,2024年“五一”假期,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比去年同期(2023年4月29日至5月3日)增長6.8%;服務消費方面,商務部重點監測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7.1%。雖然重點監測企業不能反映出食品消費領域的全貌,五一假期的消費增長趨勢也難說就能代表全年的趨勢。但無論如何,假期消費火熱也是一個較強的利多信號,顯示出消費的韌性猶存,居民願意消費,敢於消費,才能築牢經濟回暖和溫和通脹的基石。

具體到生豬和豬肉市場,我們知道去產能是當前的焦點,產能去化的程度,決定了生豬市場反轉的時間節點和反轉上漲的幅度。但是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產能去化的同時,消費去化的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只有切實提振消費,或者產能去化的幅度明顯超出消費萎縮的幅度,才能迎來豬價的真正反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