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來武漢生活18年一家人與城市共成長

美國人卡騰龍微信好友1436個

卡騰龍正在跟中國好友聚會。

陶康 攝

□ 長江日報記者郝天嬌 佔思柳

一個美國人,在中國湖北生活20年,是一種什麼體驗?帶着好奇,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了一臉白色大鬍子、中文結結巴巴、時不時發出朗聲大笑的美國人Steve Carpenter(中文名爲卡騰龍)。令人喫驚的是,在武漢生活18年後,他結交了來自25個國家的1436個微信好友。

■ 下樓就能遇到好朋友

有時“比中國人還中國人”

上午9時,卡騰龍像往常一樣下樓喫早餐,小區對面的蔡家市場,有他最好的兩位朋友。一位是早餐店老闆張鮮薇,另一位是“酒友”汪永平。在“薇薇”(張鮮薇的微信暱稱)眼中,卡騰龍有時“比中國人還中國人”,會唱周華健的老歌,喜歡《三國演義》,甚至在凌晨四五點就來光顧她剛開門的小攤,就爲喫口熱乾麪。

兩人的友誼來源於相互的關照。疫情防控期間,“薇薇”會幫忙買新鮮蔬菜,給卡騰龍送去;春節時,“薇薇”會邀請卡騰龍一家一起包餃子。有段時間“薇薇”的小攤生意不佳,卡騰龍在微信上鼓勵她“堅持”,稱她是“善良的女士”,給她發名爲“友誼”的紅包。“薇薇”回覆:“這怎麼好意思”,堅決不收。

今年3月,卡騰龍第四次參加武漢馬拉松。開跑前,他來到“薇薇”的小攤喫了一大碗熱乾麪“蓄能”。攤主們看到一身運動裝的他,“加油”聲此起彼伏。

汪永平也是爲卡騰龍“加油”的老闆,看到記者第一句話是:“我們一起喝過酒,他可以喝八兩!”卡騰龍習慣用誇張的手勢、微信自帶的翻譯功能和不會說英語的中國人交流。汪永平給記者展示照片,只見幾個人圍着一張簡樸的小木桌聚餐自拍。他攬着卡騰龍的肩膀,商量未來與同歲的他一起去美國探親旅遊。

■ 爲女兒自豪

她提到家鄉時指的是武漢

今年“漢馬”,卡騰龍出現在官方宣傳片裏,跑友們邊跑邊指着大屏幕裏的大鬍子問:“這是你嗎?”與盛開的櫻花樹擦肩而過時,卡騰龍在春風中感受到武漢驚人的變化,從2006年只有一條輕軌,到如今新的地鐵線和跨江大橋一座座生長起來。

家人們也在這裏成長。卡騰龍的大女兒在這裏從8歲長到18歲,最初兩年每天醒來都哭着喊想回美國。回美國讀大學的第一學期,她像來自尼加拉瓜的室友一樣將自己國家的國旗掛在了宿舍裏——懸掛的是中國國旗。“我爲她自豪,當她提到家鄉時,她指的是武漢。”

2004年,40歲的卡騰龍第一次來到中國。彼時,他是合資企業戴蒙德電力國際有限公司總經理,簽了3年外派合約,他帶着妻子和三個孩子第一次來到湖北京山。2006年,公司總部搬到武漢。合約到期後,卡騰龍一家人選擇留了下來。

雖然在湖北生活了20年,卡騰龍的中文還是說得“結結巴巴”。今年,他下定決心繫統性學習中文,他的漢語老師是江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盧世華。“我經常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他們對武漢最多的評價是‘一個對外國人友好的城市’。”數年前,盧世華在一次義務英語教學活動上認識了卡騰龍,成了好友。

“卡騰龍可是武漢的‘名人’!大家都愛跟他打交道!”盧世華說,去年卡騰龍邀請他參加一個聚會。當時卡騰龍竟然邀請了340個好朋友,分別來自25個國家,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國人。“也許是因爲武漢就很容易結識到來自全球的朋友吧!”卡騰龍說。

■ 56歲再出發

“在武漢創業極具性價比”

去年12月1日,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也稱“五星卡”)正式簽發啓用,卡騰龍是首批領取“五星卡”的50名外國人之一。申請“五星卡”的過程不易,與卡騰龍共事了18年的好友——現任博梵(武漢)環境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武漢博梵”)商務經理的汪靜花了3個多月忙前忙後,幫忙遞交各項手續。“在戴蒙德工作的時候,我就跟卡總一起共事。”汪靜告訴記者。

2016年,卡騰龍成立了一家居家養老公司,幾年後因疫情中止。2021年,他開始二次創業,投資管理了環保設備公司武漢博梵。“武漢有100多萬名在校大學生,如果你有一家像我這樣的小公司,它並不大,你想要去研發更新質的產品,想僱到更多高質量人才,還有幾個城市能夠爲你提供如此的便利呢?”卡騰龍說。在他看來,“在武漢創業極具性價比”。“如果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外國人可能會考慮去北京、深圳、上海創業。但是今天,一切你在上海可以得到的條件,你在武漢都可以得到。”

卡騰龍的身份在不斷疊加:中國美國商會華中分會執委會主席、“外籍專家編鐘獎”獲得者、“黃鶴友誼獎”獲得者。每天,他都將“五星卡”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手機殼裏。他神色喜悅地告訴記者:所有外國朋友都“嫉妒我”,(都在問)你是怎麼申請到的?“您在武漢的生活與事業將持續多久?”記者問道。卡騰龍再次爽朗大笑:“當我第一次來的時候,我們的合約是3年,現在已在湖北待了超過20年。我的微信好友恐怕比你的還多,全中國沒幾個城市我沒有去過。所以這個問題,也許要取決於我活多久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