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冰

5月13日,网商银行发布2023年ESG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23年底,该行已累计服务小微用户超5300万,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实现增长。此前,微众银行也发布了《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截至5月14日,已有多家银行披露2023年社会责任(ESG)报告。整体看,绿色金融实践不断深入发展,银行“含绿量”持续提升。

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动力

当前,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探索实践,形成了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市场,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民营银行,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更关注普惠金融的“空白地带”和“薄弱地带”。

报告显示,2023年,网商银行为839万家小微企业提供绿色评级,131万家小微企业获得绿色金融优惠。通过“绿色中标贷”产品,该行为污水处理、人居环境整治等3465个项目发放绿色贷款9.63亿元;通过“绿色采购贷”产品,与家电、光伏等行业的237家绿色品牌企业合作,服务了品牌上下游的2.3万家小微企业。此外,网商银行已与11家银行签署小微企业绿色评价合作协议,共同探索针对小微企业的绿色信贷解决方案,提升小微企业绿色金融的普及率。

微众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达221.32亿元,覆盖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领域,其中,2023年该行发放的新能源汽车贷款占当年全部汽车贷款发放总额超55%。同时,该行开通线上绿色信贷快速审批通道,实行绿色贷款资质认定。此外,该行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引导数据中心低碳运营,并坚持推行业务全流程无纸化,2023年累计发放“无纸化”贷款近4亿笔,节约纸张约30亿张。

“整体来看,上述两家民营银行在发放贷款中践行的低碳标准值得其他民营银行借鉴。”北京鑫科金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甘玉涛认为,未来,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引领,明晰绿色金融实施路径。

多家银行披露ESG相关报告

除了上述两家民营银行之外,此前已有多家银行披露ESG方面的报告。例如,建设银行披露的ESG报告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超3.88万亿元,折合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1.73亿吨。

平安银行发布的《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为1396.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22%,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41.65亿元。

苏州银行《2023年社会责任(ESG)报告》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301.80亿元,较上年初增长68.66%,绿色信贷占全行各项贷款的比例超10%。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ESG理念是银行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重要工具。各类银行在绿色金融实践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国有大行是绿色金融的引领者,股份行是绿色金融的践行者,民营银行及中小银行是绿色金融的普及者,它们均是实现绿色双碳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ESG治理和责任框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含绿量’持续提升,利于银行自身可持续经营和整个行业绿色健康发展,对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

不过,在银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同时仍需看到不足之处。吴丹表示:“目前,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在对标ESG国际规则方面仍有不足。相关信息披露存在薄弱环节,ESG投融资渠道尚不完善,在践行绿色金融发展理念时还存在一些掣肘。未来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需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产品服务,完善自身经营治理,助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